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實習生 殷嘉萃
今年暑假期間,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第七屆“訪萬企,讀中國”社會調查項目以“科技創新引領的新質生產力”為主題,吸引來自全校400余名師生組成22支隊伍,深入企業一線走訪調研。實踐中,師生奔赴長三角智能制造、數字經濟、新能源等領域企業,通過深入分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質以及科技創新資源整合核心作用,梳理與解析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的具體機制,揭示中國產業體系升級的內在邏輯,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對許多大學生來說,這也是在現實社會中學會從被拒絕到被信任的一次“破冰”之旅。
敲開大門,大學生與企業間的“破冰”之旅
“我們最開始聯系企業時并不順利。”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2024級應用統計專業研究生江宇豪并不諱言。作為該調研團隊的隊長,他在初期對接企業時,常常吃到“閉門羹”。企業從最開始不相信、不認同實踐活動,到最后線下訪談后,為同學們點贊,甚至有的企業高管還會推薦團隊去相熟的企業作調研,這種轉變給江宇豪和小伙伴們帶來了很強的成就感。
“實踐團隊專業態度和往屆的成果,成為以真誠破冰的關鍵。”江宇豪說,通過同學們的介紹,企業開始期待他們的“青春視角”、開拓更多渠道,以及促使企業與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讓科研成果更快落地,這樣的暢想對他們而言很有吸引力。江宇豪分享了企業態度轉變的原因。
在深入交流后,不僅企業的態度有所轉變,同學們對企業也產生了從陌生到理解、從了解到共情的情感變化。
讓江宇豪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左岸芯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專注于數字農業與智慧農業領域的企業,通過在農業領域融合物聯網、衛星遙感、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助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他們結合大模型做了一種知識問答,AI仿佛變身‘老農民’,問什么時候施肥、翻土等問題,都能獲得專業的解答。但推廣時,有些農民覺得AI不如自己多年的經驗靠譜,往往帶著不信任的感覺。后來,農民看到播種得更好、賣得更好后,才逐漸接納新生事物。”江宇豪表示,在他們分享這些故事時,他聯想到了自己最初聯系企業時的情況,產生了深深的共情。
走進車間,感知新質生產力的真實脈搏
在顏料生產企業先尼科化工(上海)有限公司,團隊成員了解到他們專業從事高性能有機顏料的研發、生產、銷售,農夫山泉瓶蓋的紅色顏料、常見化妝品包裝和樂高玩具上的顏料都來自這家公司。他們談到和國外企業競爭時,選擇堅持“專而細”,持續研發,希望把某一項做得很精。這種專注深耕的發展策略給隊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更讓同學們驚訝的是,企業在泰興工廠試點的“黑燈工廠”——整個車間內的機器可以自動運作,不需要工人值守,即使關燈也能正常運行。這正是他們在新質生產力框架下,做出的數字化轉型探索。
上海鐳鏌科技有限公司則向團隊成員們展示了3D打印技術的工業化應用。與平常理解的打印玩偶不同,這家公司專注于軍工級別產品的制造,技術已大規模落地光學電子、汽車、3C與醫療日化四大板塊,印證了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的核心。
“公司采用最新的原生云架構,開發高度標準化、可復用的功能,并不斷總結和改進行業解決方案,展現出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僅提高了效率,也增強了競爭力。”隊員范卓恒表示,上海企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對創新的追求令人印象深刻。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上海大風實驗室設備有限公司依托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深度賦能,實驗室實現全流程數字化重構:實驗操作流程通過物聯網設備完成數據實時采集與數字化追溯,考評體系借助AI算法實現自動化評分與能力畫像生成,管理維度則通過數據中臺實現設備運維、資源調度的可視化決策。“這也印證了在技術驅動型行業,唯有深耕需求、擁抱技術變革并務實投入,才能構筑持續競爭力。”隊員封冰悅感慨道。
多元視角,全校范圍內共同實踐探索
江宇豪參與的正是由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劉永輝教授、經濟統計系主任李佩瑾、輔導員徐文曦指導的20人調研團隊,在這個暑假,他們走訪了5家科技創新型企業,成為全校22支調研隊伍中規模最大的一組。記者獲悉,除此之外,其他師生隊伍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調研活動。
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黃靜、副院長李瑞囡帶領師生走進上海米其林有限公司,從企業品牌發展戰略、科技自主創新成果等維度進行調研;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團委書記、輔導員岳怡寒帶領學生前往杭州味全食品有限公司和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圍繞食品行業“科技創新如何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展開調研;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左鵬帶領團隊走進上海引智動力科技有限公司開展調研,重點探討鋰電池與氫燃料電池的技術發展及其面臨的挑戰。
另外,應用數學系專業教師周大鵬率領學生團隊先后走訪了紫江新材料有限公司、廣泉包裝有限公司、沃迪智能裝備有限公司、香飄飄食品有限公司等數家具有代表性的長三角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進行探討;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范鳴、團委副書記彭鵬率隊赴蘇州工業園區深入走訪眾多知名企業,開展人工智能產業專項調研;人工智能專業教師、AI+社團指導老師錢之琳帶領學生赴上海市浦東新區青少年活動中心EAILab壹貳實驗室參觀學習,探索協同共創的育人模式。
走訪中,企業方紛紛表示,將更加重視產學研合作、跨界協作及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實際上,七年來,“訪萬企,讀中國”項目已經從一項社會調查項目,發展成為連接校園與企業、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平臺。學生們帶回來的不僅是一份份調研報告,更是對行業發展、職業規劃和個人成長的深刻理解。
“雖然聯系的時候有困難,但到了實地,能感受到企業家們的熱情,很親切。”江宇豪的話道出很多人的心聲。這個夏天,同學們用專業和誠意叩響了走訪企業的大門,也叩開了通向未來的一扇窗。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實習生 殷嘉萃
編輯:張紅葉
來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時青年報
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5/08/23/1755934997106478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