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第七屆“訪萬企,讀中國”社會調查項目以“科技創新引領的新質生產力”為主題,吸引來自全校400余名師生組成22支隊伍,深入企業一線走訪調研。這場暑期社會實踐也成為師生成長的“練兵場”、企業發展的“智囊團”以及高校育人的“實踐課”。
課堂直通企業,讓理論在實踐中扎根生長
對于學生而言,暑期社會實踐是跳出課本、觸摸真實產業的機會。項目讓師生團隊走出校園課堂,深入社會一線和企事業單位開展全景調研。

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黃靜、副院長李瑞囡帶領師生隊伍走進上海米其林有限公司。在這里,學生們不再是被動接受課本知識的學習者,而是主動從企業品牌發展戰略、科技自主創新成果、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轉型期面臨的挑戰等維度,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系統梳理與應用分析。
經濟統計系主任李佩瑾、輔導員徐文曦指導的調研團隊,在上海左岸芯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先尼科化工(上海)有限公司等不同行業企業的調研中,圍繞企業以技術自主研發為核心競爭力、通過產學研協同推動關鍵技術突破等內容展開深度探究。學生們在與企業負責人的交流中加深對不同行業發展現狀的了解,更學會了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企業實際問題相結合。
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團委書記、輔導員岳怡寒帶領學生前往杭州味全食品有限公司和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聚焦食品行業“科技創新如何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通過詳細了解企業在核心技術研發、生產流程革新等方面的實踐,學生們真切感受到產學研深度融合在推動創新成果轉化、賦能區域產業升級中的核心作用。

數據洞見未來,以專業賦能助力企業發展
暑期社會實踐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對學生的培養上,更體現在師生團隊能以專業能力為企業發展貢獻智慧,推動高質量發展。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師生團隊運用前沿數據分析方法深入企業調研,將專業技能與企業新質生產力培育實踐深度融合。
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左鵬帶領團隊走進上海引智動力科技有限公司,重點探討鋰電池與氫燃料電池的技術發展及其面臨的挑戰。師生們運用專業數據知識,深入分析了電池回收的技術差異、成本構成及政策影響,這些分析成果為企業制定相關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也讓學生們在實踐中進一步夯實了自身的專業理論素養,理解了新能源電池制造與回收技術如何賦能產業發展。
應用數學系專業教師周大鵬率領學生團隊走訪紫江新材料有限公司、廣泉包裝有限公司等數家長三角高新技術企業。團隊不僅探討了技術策源的底層邏輯與創新路徑、綠色低碳轉型的實踐挑戰與解決方案,還重點剖析了區域產業鏈合作的關鍵節點與協同機制。

校企攜手共建,構建育人與發展的良性生態
暑期社會實踐搭建起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橋梁,推動雙方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技能培訓、就業推薦等環節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緊密合作體系,為高校育人與企業發展構建了良性生態,這正是實踐價值的又一重要體現。
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范鳴、團委副書記彭鵬率隊赴蘇州工業園區開展人工智能產業專項調研,深入走訪企查查、同程旅游等知名企業。調研不僅精準對接了企業人才與技術需求,更與企業重點探討了就業育人路徑,有效拓展了校企合作網絡。

人工智能專業教師、AI + 社團指導老師錢之琳帶領學生赴上海市浦東新區青少年活動中心 EAILab 壹貳實驗室參觀學習,了解公司的模塊化實訓項目庫、集成化 AI 助手系統與階梯式編程環境,以期與企業形成協同共創的育人模式。這種模式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到前沿的技術和實踐項目,為未來就業做好準備,同時也為企業提前培養了符合需求的專業人才。
調研團隊還前往多家不同行業企業,通過與企業負責人深度交流,了解各行業現狀及就業方向發展前景,企業方也紛紛表示將重視產學研合作、跨界協作及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訪萬企,讀中國”社會調查項目,用七年的堅持證明了暑期社會實踐的價值。師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的認識,將課堂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讓科研成果服務于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
https://m.ajmide.com/m/branddetail?id=5718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