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一張長圖、一篇報告、一份手賬、一個視頻……今年的寒假新春,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統計與信息學院的返鄉大學生們立足統計學、數據科學等學科專業優勢,帶著自豪又澎湃的心緒,用各種可視化表達方式展示家鄉十年間的變化,更是在尋訪體悟中學知識、觀變化、強擔當,深入領會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在新征程上更加團結奮斗。
用可視化夸夸我的家鄉美
00后的胡蓬蕾是一名從小在云南長大的孩子。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沙溪鎮背靠蒼山、面朝洱海、環境優美,被稱為“現代版的世外桃源”。利用寒假,胡蓬蕾同學參加了“數說家鄉十年變化”尋訪體悟活動。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讓大理市沙溪古鎮的旅游熱潮再次掀起。胡蓬蕾同學通過數據調查發現,在鄉村振興的戰略支持下,當地村干部與村民一起齊心協力修建通往古鎮的公路,助力當地發展旅游產業,提高村民可支配收入。旅游業的發展也讓村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經濟來源更加穩定,GDP大幅上漲,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糧食總產量以及游客量在過去一段時間都超額完成了目標。
“如今,古鎮發展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愿意回到沙溪小鎮工作,這為小鎮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胡蓬蕾將調查成果繪制成了一張長圖,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認識沙溪小鎮,看到她十年間的變化,體會她獨特的美。
統計與信息學院人工智能專業大一學生黨振剛同學的家鄉在“苦甲天下”的會寧縣。這里是三軍會師的紅色圣地,也是聞名天下的狀元縣。這十年,會寧縣不斷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一邊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一邊十分注重農業發展,站在互聯網時代的風口浪尖上,會寧縣也善用起了網絡直播帶貨為農民解決收入問題。杏仁露、苦蕎茶、香菇、牛肉醬、地達菜、良谷米等數款產品都成為當地發展的網紅產品。
黨振剛同學同樣用長圖展現家鄉的變化與發展。“我希望,在又一個十年,看見更美的新農村!”
于自豪深處激昂奮斗之志
應用統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尹思源生在蕪湖,長在蕪湖。安徽省蕪湖市位于長江邊,半城山半城水,氣候溫潤,也不失多變。許是江南氣息的浸染,尹思源同學從小便善于觀察生活,也樂于從自然、書籍、數字中感知生活的氣息。通過本科、研究生階段對經濟統計和數據科學的深入學習,她對觀察數據、運用數據總有新的思考。
隨著“蕪湖!起飛!”網絡用語的不斷流行,尹思源同學意識到,自己的家鄉也在不斷起飛邁進。她決定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利用數據對家鄉進行一次細致觀察。
首先吸引她目光的便是GDP數據的飛升,從2012年的1844.76億元到2021年的4302.63億元,超過一倍的增長使她對于接下來的探尋充滿動力。接下來,她選擇觀察的是城鎮化水平。在尹思源看來,城鎮化率可以極大程度上代表蕪湖的現代化水平。而蕪湖不斷提高的創新水平以及日益完善的基礎建設,更是不斷吸引起越來越多的人才,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發展活力,為蕪湖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貢獻力量。
“希望這份可視化作品,能讓更多的人在說出‘蕪湖!起飛!’的時候,真正感受到這座不斷崛起的江南小城。”尹思源的言語間充滿自豪。
“數說黨史,數說中國”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統計與信息學院立足統計學、數據科學等學科專業特色精心打造的紅色教育實踐項目。今年寒假,“數說”系列活動向全國延伸,面向返鄉學子開展“數說家鄉這十年”尋訪體悟活動。
“我們鼓勵返鄉大學生深入開展社會實踐,運用專業知識,通過挖掘和分析家鄉發展的一組組亮眼的數字,以數據可視化表達,盤點和展示家鄉新時代十年取得的飛速發展和矚目成就。希望同學們通過探尋家鄉十年的數據變化,真切感知巨大變化背后蘊含的無限潛力和獨特魅力,激發自豪感和使命感,為祖國的美好未來貢獻智慧與力量。”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統計與信息學院黨委書記劉素貞說。
讓師長們感動的是,從同學們的反饋來看,一幅幅精心制作的圖表和視頻正是祖國飛速發展的縮影,既體現同學們對家鄉的熱愛和對這十年間發展的喜悅,更展現青年學生的責任擔當和奮發有為的青春風貌。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編輯:張紅葉
來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時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