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海對外經貿大學65周年校慶的歡慶遇上國際中文教育實習結營的榮光,國際中文教育學院的同學們在捷克布杰約維采的土地上,以文化為筆、以匠心為墨,書寫了一段獻禮校慶的跨文化篇章。
一、傳統服飾雅集,禮敬校慶
10月17日,意義非凡的一天,布杰孔堂內華服生輝、古韻流轉。為獻禮母校65周年校慶,也為在結營之際再添文化亮色,同學們開展了漢服與旗袍傳統服裝體驗活動。
當學員們換上形制典雅的漢服,交領右衽、寬袍廣袖間是華夏服飾文化的千年積淀;當大家身著剪裁得體的旗袍,盤扣搖曳、裙擺生姿中是東方女性的婉約與端莊。同學們從漢服的“禮儀符號”講起,解析服飾里的文化密碼;在旗袍的試穿體驗中,讓捷克友人直觀感受“東方美學”的韻味與氣度。這不僅是一場服飾的體驗,更是一次以傳統服裝為媒的文化對話——大家將母校“誠信、寬容、博學、務實”的精神融在文化傳播的細節里,借由漢服的一針一線、旗袍的一襟一擺,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的雅致與母校的育人溫度。

二、月餅工坊,情系團圓
同日,9名參與實踐項目的同學再次走進布杰孔堂,在別離之際開啟最后的“月餅工坊”文化盛宴,為這段實習旅程畫上溫馨句點。
主講同學率先登場,為孔堂學員們講述月餅的來歷與寓意,從“嫦娥奔月”的傳說到中秋團圓的期盼,再延伸至中國傳統寓言故事,把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大家心間。助教同學展示著各種月餅與圖樣,讓學員們興致盎然。
工坊里,孔堂與同學們準備了多樣口味的月餅皮和餡料,供大家自由搭配。制作步驟看似簡單:將月餅面團揉成均等圓球,壓扁裹餡,再用模具壓制。可初次接觸的學員們難免手忙腳亂。這時,9位來自中國的“小助教”便化身文化使者,手把手教學,耐心解釋制作原理。當一個個印有“中秋”“團圓”字樣,刻著嫦娥、月亮、兔子圖案的精巧月餅從模具中誕生,學員們的驚喜溢于言表。大家一邊教做月餅,一邊講解圖樣寓意,讓文化傳播在工坊的熱火朝天里“潤物細無聲”,讓中國文化的團圓意蘊悄悄走進捷克友人的心間。
活動最后,大家手持自己的月餅作品合影留念,鏡頭定格的不僅是笑臉,更是三周以來國際中文教育實踐的成長與感動。

三、才藝展示,匠藝傳心
活動現場,一位同學的中國舞表演成為了文化盛宴的高光時刻。她水袖輕揚,似驚鴻起舞,每一個旋轉、每一次舒臂,都將中國舞蹈的韻律與意境演繹得淋漓盡致。當傳統樂曲在布杰孔堂回蕩,她的舞姿仿佛穿越山海,把華夏藝術的靈動之美直接送到了大家眼前,現場掌聲雷動,不少人眼中滿是驚艷與贊嘆。
在舞蹈的余韻中,其余同學們帶來的才藝展示與教學更是將文化互動推向了高潮。竹編攤位前,同學們耐心地教學員們將竹篾交錯編織,當原本普通的竹條在雙方手中逐漸成型為精巧的器具時,他們眼中的好奇漸漸變成了專注;蠟染工作坊里,大家陪著學員們用白色蠟筆在白紙上繪制紋樣,待浸染后的布料呈現出藍白相間的獨特圖案,那份驚喜讓彼此的距離瞬間拉近。青花瓷的筆鋒、衍紙的創意、中國結的紅繩……每一項技藝前,都有同學們俯身教學的身影,他們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工藝原理,用最耐心的態度指導操作細節。而學員們人們從最初的生疏試探,到后來的全情投入,當他們親手完成一件竹編小物、一張蠟染小畫,或是一個中國結時,臉上的成就感與對中國文化的敬佩,化作了最動人的畫面。這種手把手的教學,不是單向的知識輸出,而是一場雙向的文化共鳴——同學們在傳授中深化了對傳統的理解,來自捷克的學員們在體驗里觸摸到了中國文化的溫度,這份跨越語言與國界的感動,就像涓涓細流,悄無聲息地滋養著文明互鑒的土壤。

四、結營儀式,薪火相傳
結營儀式上,郝文鈞院長親自為大家頒發結營證書。每一張證書都是對這段時間專業實踐的肯定,更是對未來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期許。郝文鈞院長在致辭中鼓勵同學們:“國際中文教育是一場漫長而美麗的旅程,你們要做的是不斷學習、實踐、邂逅與留念,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道路上,做母校精神的踐行者,做文明互鑒的橋梁者。”

證書接過手的那一刻,同學們深知,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大家在布杰約維采這片土地上澆灌的漢語之花,必將帶著母校65周年的校慶祝福,在國際中文教育的土壤里繼續綻放。
從漢服旗袍的雅致風韻,到月餅工坊的團圓溫情,再到結營儀式的薪火傳承,同學們以文化為橋,連接中外;以實踐為舟,獻禮校慶。未來,國際中文教育學院的同學們將繼續以專業為基、以文化為翼,在國際中文教育的征程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母校爭光,為文明互鑒貢獻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