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淡風清話孫渤
撰稿人:宣傳部 董 來 04國貿 吉 巍 04經法 施丹婷
人生格言:惜緣,來之于對生命的深刻理解與熱切關愛。如此,不可預知的生命才會變得充實與安詳。
光榮屬于母校:母親、母校、母愛,“母”所能修飾的詞是那么的親近,那么的溫暖。羊羔跪乳,烏鴉返哺,讓我為之驕傲的母校——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我永遠感謝您。
——孫渤
2006年4月5日,在中國與科威特兩國建交35周年的慶祝大會上,孫渤接受中外領導人的頒獎,這是建交35年來科威特政府對中國人的首次嘉獎。
“我還會做出和當時一樣的選擇”
許多人稱孫渤為外交官,這一稱呼也許并不準確,與那些從外交學院畢業的人來說,這似乎并不“名正言順”。因為他畢業于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所學專業是商務英語,是外經貿部派出的在大使館工作的商務隨員。盡管如此,他卻以自己非凡的工作成績,獲得了大多從事外交事業的資深外交官終身未能獲得的榮譽。
孫渤經歷了海灣戰爭人間地獄般的生活,為了能及時準確收集最新的戰況向國內報告,他在子彈橫飛的街頭穿梭,他是最早被大使館派出執行任務的人員之一;為了能記錄伊拉克軍隊的侵略暴行,在當時沒有任何中國記者的情況下,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堅持寫日記,為中國填補了海灣戰史的空白;為了能在戰后滿目瘡痍的科威特盡早豎起五星紅旗,他和另外六名中國外交官冒險返回科威特,重建被毀的大使館,自己卻不幸遭遇貧鈾輻射,成為我國首例海灣戰爭綜合癥患者。
孫渤是海灣戰爭的目擊者、受害者、幸存者;作為少數人中的一員,他見證了這段歷史,與科威特人民一起經歷了痛苦與歡樂;十多年來,他在接受國內外上百家媒體的專訪時,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世人講述著和平的意義;在中國與科威特建交35周年之際,孫渤受到科威特政府的特別嘉獎。現任科威特駐華大使費薩爾·拉希德·蓋斯對孫渤的評價中說道“……他在科威特的工作和為中科兩國的友誼所做出的努力使他——榮獲嘉獎,當之無愧!”這是兩國建交以來科威特政府對中國人的首次嘉獎。這一榮譽可謂是35年的歷史沉淀,可謂是13億中國人的驕傲代表。
戰爭改變了他的命運,為此他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悲苦。對此他并沒有任何抱怨。
“一切都是時間的選擇,即使重新讓我選擇,只要我的性格不變,我仍會做出和當時一樣的選擇。”
“我的榮譽屬于母校”
在科威特政府嘉獎的國書面前,孫渤平靜地說:“我的榮譽屬于母校。”看得出他對母校的用情之深,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
不管何時何地,他都把母校的名譽放在第一位。當他在上海交大、北京師大、外交學院等許多高校作報告時,孫渤總是很驕傲地介紹自己:“我畢業于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當他把在戰火中寫的日記整理成稿時,許多媒體要爭相發表,而孫渤特意把這篇文章獻給了母校所在地的上海《文匯報》。文章連載的第一句話是這么寫的:“謹以此文獻給我深愛的母校——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在中國外交部外交筆會約請的幾個資深的外交官共同編著的《中國外交官在亞洲》一書中,孫渤應筆會之約,寫了回憶文章,他又執意在簡介中特別強調“……1986年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畢業……”當他得知自己被科威特政府授予了35年來為科中兩國關系做出杰出貢獻的嘉獎后,毅然放棄了北京媒體的采訪,應母校之邀第一時間啟程前往上海,來到了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把科威特政府35年來給中國人的最高獎賞獻給了自己的母校。他動情地說:“我所獲得的榮譽,源自于母校給予我的深厚底蘊,源自于恩師們對我的精心栽培。”當聽說今年11月份母校要接受國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學評估時,他說:“母校光榮,我就光彩,為母校增光是我的責任。”話語中,流露出他對母校深深的眷戀之情,令人十分動容。
“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03年1月,科威特現任駐華大使上任不到兩個月,五次約見了孫渤。有一次大使問他:“您能不能展示一樣東西,表明您對科威特這個國家的感情?”孫渤打開自己隨身攜帶的手包,從包內拿出了一面科威特國旗和相關照片,這是一面被戰時油井煙火熏黑的科威特國旗。大使看著國旗老淚縱橫,緊緊握著孫渤的手,激動地說:“這么多年了,你還珍藏著我們國家的國旗,這是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國旗,你深愛著我們的國家,你是我們真誠的朋友,中國是我們真誠的朋友!”他對危難中的工作所在國的摯愛尚能如此,更何況對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同胞、自己的母校!
“性格決定命運”
“沒有想到在渤海灣邊上出生的人,在波斯灣我的命運卻被改變了。”孫渤在作題為“一個外交官的職業生涯”講座時,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段經歷:一次在外出執行任務時,遭遇武裝沖突。就在他前面幾米開外的地方,一個阿拉伯青年被當場擊中身亡,鮮血如注,雪白的袍子頓時染成了鮮紅,強壯生命變得如此脆弱。孫渤震驚了“戰爭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生死只在一瞬之間”。回國后,他隱去了所有的名譽和閃耀的光環,悄悄地回到了家鄉的煙臺大學,認真地從事起教學工作。在采訪時我們大家都想聽他講講當年的風光往事,可他總是輕描淡寫,不愿多提。孫渤崇尚個性,他總說:“人要有個性,特別是這個社會就需要有個性的人。”眼前出現了一條色彩斑斕的魚兒,在人生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凡接觸過他的人都說孫渤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是一個很實在的人。只有真正近距離接觸過生死的人,才是不會抱怨生活的。在粉飾作秀耀武揚威成為時尚的當今,他用低調的行動,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
“隨時間去沉淀,隨積累去留意”
孫渤很看重緣分,更注重情誼。當年,他得知自己的恩師去世,便專程趕到上海送恩師最后一程;畢業20年他曾多次來到上海,擠出時間,盡可能多的拜訪母校的老師;2001年12月他病重吐血七次,在北京住院。當在電話中聽到正在北京出差的王興孫副校長堅持要到醫院看望自己時,孫渤激動得淚流滿面,久久說不出話來;去年校慶之際,孫渤作為校友應邀來到了母校。負責校友會的王培老師考慮到孫渤的身體不好,全身心地給予他無微不至的幫助。一談起這事孫渤便十分感動。他說:“回母校這么多的校友,而只有我得到了這么多的幫助,我何恩何德啊?我只有以更好的行動才能報答母校對我的關愛。”多年來孫渤念念不忘自己的恩師,但說也奇怪,在母校卻有很多的老師是在孫渤畢業后才與他相識的,并成為真誠的好友。對此孫渤十分感激,很是珍惜。
有多大視野,世界就有多大;有多大世界,自由就有多大。與孫渤的交流讓我們的眼界時常呈現一種前所未有的開闊,既真實又不真實。或許,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面對這位2003年“感動中國”的候選人,面對這位35年來科威特政府嘉獎的友好使者,面對著這位忍受著戰爭苦痛的校友,對我們來說孫渤的經歷就像一個“神話”,然而,正是這個“神話”,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感動。
行將完稿,心情依然很激動,賦詩一首,與君共勉:
君送青青柳一枝,
我當婷婷院中植。
清泉玉露來相顧,
待得歸時庭滿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