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第八屆“質量文化建設月”期間,為提升教學科研質量、深化數字技術與人文教育融合、推動日語教學研究范式創新,我院日語系于5月13日晚舉辦了以《數智賦能 教學共研——中日語言文化研究與教學的多維探索》為主題的線上教研活動。本次活動特邀日本京都先端科技大學特任教授、日本同志社大學語言生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金明哲教授,與本專業教師圍繞語料庫語言學、數字人文等前沿領域展開深度研討,為新時代日語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活動由日語系教工黨支部書記李波主持,國際商務外語學院副院長雷春林、學院日語系主任金鏡玉及日語系全體教師、日語專業學生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

語料庫賦能語法研究,優化語言教學
日語系王慧雋以《基于語料庫的日語使役表達研究——以縮約形“-(s)asu”為例》為題,通過實證研究揭示教學與實際的認知偏差。該研究以語料庫研究方法,從共時的角度系統分析日語使役表達“-(s)asu”在動詞類型(如他動詞、自動詞)、語法形式(如直接使役、間接使役)及話者群體(年齡、性別、地域)中的分布規律,指出了現行教材的問題,為日語教學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建議,助力學生實現從“課堂日語”到“生活日語”的能力躍遷。
數字人文重構中日交流研究范式
日語系白楊題為《中日語言文化交流研究的數字方法探索》的報告,立足數字人文視角,從歷時研究維度探索“技術驅動+人文闡釋”的雙重路徑。數字人文不僅革新研究方法,更催生“語言-文化-技術”三元互動、多重闡釋的新研究范式,為區域國別學研究提供跨學科解決方案。
在兩位教師的報告之后,金明哲教授分別做了精彩的點評。他指出數字技術并非人文研究的對立面,而是推動其從“經驗總結”向“理論驗證”躍升的催化劑,呼吁教師團隊加強數字素養培育,構建“技術+人文”的復合型教研體系。
專家領航:語言計量助推人文研究
特邀嘉賓金明哲教授以《人文研究的科學化之路徑探索:以文本的量化分析為核心》為題作主旨報告。他提出“三維量化分析法”——宏觀層面的語料庫計量統計、中觀層面的網絡關系建模、微觀層面的認知語言學標注,為人文研究注入科學基因。他通過日語語法、文體特征、文學的語言特征等多個案例,演示了量化分析如何揭示語言現象的規律性、動態性及系統性,并介紹了自己開發的語言統計工具MTMineR的使用方法。金教授的研究成果不僅在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價值,更在用語言解決社會問題、大語言模型優化等領域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價值。相信未來隨著多模態語料庫(語音、手勢、腦電)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計量學將進一步推動語言研究向科學化、精準化、跨學科化方向發展,為語言教育、語言政策、語言技術等領域注入新動能。
教研共進: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
李波指出,本次教研活動多維呈現了語言研究的豐富內涵和多元價值,尤其在數字人文轉型浪潮中,引入統計學研究方法研究語言將大有可為。
金鏡玉在總結中強調,此次活動不僅展現了數字技術對傳統文科的革新賦能,更提煉出可行的教研創新模式,為日語系教師的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新的方法和新的可能,同時為新時代外語學科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戰略性啟示。
活動尾聲,雷春林進一步強調,語言研究需以科學方法為根基,積極擁抱前沿技術工具,通過方法論革新催生可視化、可驗證的學術成果,方能在科研競爭中占據主動,為學科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