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上海中國留學生博物館舉辦“泱泱漢風——南陽漢畫像石拓片精品展”開幕式,作為本次展覽展品介紹的英文翻譯項目指導教師,我院MTI中心主任吳朋教授作為特邀嘉賓出席開幕式,她帶領譯聞社譯員出色完成了展品介紹的翻譯任務,通過專業翻譯助力漢畫像石文化的傳播。

攻堅克難:68件展品的翻譯攻堅戰
此次展覽精選南陽漢畫館68方漢畫像石拓片,涵蓋“跳丸”“蹶張”“弋射”等漢代生活場景及“蒼龍星座”“河鼓二星”等天文意象。譯聞社挑選有經驗的社員成立了項目組,項目團隊克服了時間緊迫、專業術語密集、圖文匹配復雜等多重挑戰,在短短的兩周內完成全部展品解說詞的英譯工作。漢代畫像石中的“跳丸”指雜技表演,需區分于現代“拋接球”的概念,直譯易造成歧義,團隊通過查閱《漢書》《說文解字》等典籍,結合考古學研究成果,最終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式處理文化負載詞。“將‘蹶張’譯作‘Foot-treadle Crossbow Operation’時,我們參考了《考工記》中的機械原理記載”,新任社長王昊宇在接受采訪時詳細介紹了翻譯過程和困難。對于天文術語如“河鼓二星”則參考了香港天文博物館的譯法,譯為“the Cowherd Star”,對應了中國傳說中的牛郎星。

漢畫像石是寫在石頭上的史詩,而譯者就是穿梭時空的信使,在這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中,MTI學子以文化傳播為己任,通過語言服務架起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助力漢畫像石文化的傳播。
開幕式現場還有來自18個國家的留學生們,譯聞社成員根據自己的展品翻譯經驗,向留學生們介紹了漢代人的生活娛樂和他們的宇宙觀,圍繞拓片上的《鴻門宴》畫面,譯員們向留學生介紹了鴻門宴背后的故事,也熱烈討論了畫像石上的宴飲圖。“原來漢代的樽俎制度是這樣的!”一位留學生指著酒器上的紋飾驚嘆道。像這樣的跨文化對話,在展廳內外隨處可見。

國際傳播:MTI教育的使命擔當
作為我院MTI學生的專業實踐團體,譯聞社依托我校MTI教育資源,連續五年承擔我校英文網站和重大文化活動的新聞翻譯任務,提高了譯員的雙語能力和對外傳播意識。本次翻譯實踐不僅錘煉了學生的語言技能,也培養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闡釋力和傳播能力。此前,我院MTI師生還曾承擔上海玻璃博物館、蘇州市吳中博物館等文博翻譯項目,在文博翻譯方面做出了不懈探索。這些翻譯活動的開展,正是MTI教育倡導的兼具“家國情懷”和“專業能力”理念的生動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