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1日下午,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陳靚教授應邀來到我院,為師生帶來題為“學術論文寫作:論證架構及選題拓展”的專題講座。
本次活動是學院“主編面對面:學術論文撰寫與發表”系列學術活動的第二期,吸引了國際商務外語學院眾多師生到場交流,講座由國際商務外語學院院長張蔚磊主持。

講座伊始,陳靚教授結合自身多年學術研究及期刊審稿經驗,深入剖析了學術論文寫作的核心要點。他強調,選題需兼具原創性、操作性與現實價值,尤其應緊扣學科熱點或國家戰略需求。針對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陳靚教授指出,題目需精準凝練,如“文章的眼睛”,需直指研究核心;文獻綜述應聚焦創新空間,避免堆砌前人成果;研究方法與數據需透明化,確保結論的可信度與可復現性。此外,他通過“美國非裔詩歌中的暴力文化批判”“中國茶文化在荷蘭漢學中的傳播”等具體案例,生動闡釋了如何從跨學科視角挖掘研究價值。

在談及區域國別研究時,陳靚教授提出“守正創新”的理念,鼓勵學者立足外語學科優勢,拓展研究邊界。他提到,外語學科可通過語言作為路徑,介入國家形象、國際傳播等現實議題,例如“人工智能時代的語言安全分析”“海外漢學典籍的翻譯與整理”等課題,既彰顯人文關懷,又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針對學科融合趨勢,他建議師生“以問題為導向”,通過閱讀跨學科文獻、參與學術共同體交流,逐步構建多維研究視角。
互動環節中,師生踴躍提問。對于與會老師“文本研究與現實脫節”的困惑,陳靚教授回應稱:“文學研究需兼顧歷史性與現實關照,從經典文本中提煉的規律可為當下提供鏡鑒。”而對于小語種論文的理論突破路徑問題,他指出:“理論創新可源于方法交叉,例如將計量語言學引入文學分析,或從傳播學視角重構翻譯研究。”現場師生紛紛表示,講座為學術寫作與跨學科探索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陳靚教授的分享不僅為師生破解了論文寫作與發表的難點,更揭示了外語學科在新時代的多元可能性。未來,學院將持續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助力師生在國際化與本土化交織的學術浪潮中找準定位、貢獻智慧。
專家簡介
陳靚,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兼英文系主任、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區域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際易卜生委員會委員,兼任《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CSSCI)副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漢堡大學及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訪問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