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先生應邀蒞臨我校,為國際商務外語學院師生作了兩場精彩的學術報告。
5月23日下午的報告題為“時政翻譯:抓實質、求精準、重傳播”,報告由院長溫建平主持,我院2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教師參加了講座。

黃友義會長首先以生動的實例引出講座的主題,進而從透過字面譯實質、追根問底求精準、國際傳播重效果三個方面對時政翻譯中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和講解。黃會長通過結合大量鮮活的案例,探討了時政熱詞的翻譯問題。他指出對外翻譯應該避免字面直譯,要抓住中文的實質含義,對字詞刨根問底,切忌一翻了之。黃會長強調,要加強時政翻譯的傳播效果,不僅譯后編輯非常重要,譯前編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要用外國人能夠理解的表達,融通中外來傳播好中國聲音。
最后,黃友義先生耐心地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并對在場的同學提出了殷切期望,他希望同學們注重培養(yǎng)“外語+”復合能力,積極學習掌握新技術,加強翻譯實踐尤其是中譯外的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注重傳播效果。

溫建平在總結中認為,黃友義先生用信手捏來的最新案例,向同學們生動展示了翻譯作為國際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在中國走向世界和參與全球治理中的極端重要性,讓我們領悟到了譯者的責任與使命,希望在座師生能把此次講座的所學所悟用到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提高對翻譯的悟性和自身的翻譯能力。


5月24日的報告題為“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歷史的轉向,時代的使命”,報告由黨委書記劉根春主持,學院領導班子、全體教工黨員及部分專業(yè)教師共100余人參加了講座。

黃友義首先分析了新時代外語學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指出外語學科只有服務國家發(fā)展的大局,才能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隨后,他結合具體實例,從國家政策和相關知識的積累、語言功底的錘煉、譯前和譯后編輯能力建設和職業(yè)操守培育四個方面分析了如何做好“翻譯中國”。他還結合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發(fā)展方案(2020-2025),探討了如何實現(xiàn)翻譯人才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

劉根春在總結講話中指出,外語學科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需求,突破傳統(tǒng)學科發(fā)展的藩籬,實現(xiàn)跨學科的深度融合,強化“外語+”特色,加強翻譯和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我校外語專業(yè)和學科的快速發(fā)展。

報告結束后,在場師生手捧黃友義會長的新作《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熱切等候專家簽名。黃會長一一詢問師生的姓名,并逐一簽名留念,現(xiàn)場的氣氛非常熱烈。








主講人簡介
黃友義,譯審,中國翻譯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英語專家委員會主任、全國翻譯系列高級職稱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主任、全國翻譯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外語中文譯寫規(guī)范和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部際聯(lián)席會議首席專家,《公共外交季刊》編委會副主任、《大中華文庫》副總編輯。
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全國翻譯研究生專業(yè)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國際翻譯家聯(lián)盟副主席、中國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副局長兼總編輯和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任、外文出版社總編輯、中國翻譯協(xié)會秘書長、《中國翻譯》雜志主編。曾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口譯,長期參加黨政文件和領導人講話的翻譯和譯文審定工作,包括《江澤民論三個代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至四卷)、中國政府白皮書等文獻,主持編寫《漢英外事工作常用詞匯》和《漢英翻譯詞典最新詞匯》。此外,還出版多部譯著,并完成數(shù)百萬字的中譯英書稿核定工作。外譯中作品包括美國文學名著《名利場大火》、《馬歇爾傳》和《無冕之王》。最新作品為《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對外傳播與翻譯實踐文集》。
撰稿:劉一暢、張萱
攝影:羅欽志、胡小純、張方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