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推進《理解當代中國》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把《理解當代中國》內容和思想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統一,5月12日上午,國際商務外語學院在信息樓526舉辦了《理解當代中國》多語種教材“三進”教學研討會暨經驗分享會。本次活動也是國際商務外語學院與教務處聯動開展的第四屆質量文化建設月的活動之一。東華理工大學廖華英教授應邀參會點評并作相關主旨講座。國際商務外語學院院長溫建平、副院長王玉以及學院部分教師參會。會議由王玉副院長主持。

會上,廖華英以《外語類課程思政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為題作了一場講座。她指出,教育的綜合過程在“傳道”“授業”“解惑”三個層面并列而行。她介紹了外語教學課程思政的六大瓶頸;從增強家國情懷、提高用外語表達中國優秀文化的能力等方面解析了外語類課程思政的八個側重點;提到了讓學生能自然接受,引起情感共鳴等檢驗“潤物細無聲”的四個標準以及如何為課程思政做好準備的八大要點,重點闡釋了外語類課程思政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她具體介紹了教學設計中如何呈現、導入、小結和設置課后任務,并從故事里的資源、與榜樣緊密結合、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與知識點的拓展和延伸結合、與個人教育背景和研究強項相結合、與課程特點相結合、與就業導向和用人單位的需求相結合等20個方面輔以大量課堂生動案例,圖文并茂地詳細解析了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應用。
學院五位教師代表依次分享了他們把《理解當代中國》內容和思想融入各自課堂教學的經驗。錢曉波分享了《理解當代中國——漢日翻譯教程》的特點,交流了中國特色慣用表達和古典詩文的翻譯。胡筱穎以“信賴、侵入、吸收、補償”為關鍵詞展示了在漢英翻譯課程教學中使用《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教程》的情況。沈璟以關于《理解當代中國——英語讀寫教程》的教學心得與分享為題,介紹了她的教學活動以及感想。陳凌娟分析了漢法筆譯課程的教學特點,闡述了時政語言特色,解析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核心概念等內容的翻譯。游曉航以《文化自信與中國文化的法語展示模擬》課程為例展示了《理解當代中國——法語演講教程》”“三進”教學改革的路徑與具體探索。廖華英逐一作了點評。她認為,五位教師代表的分享各有特色,展示了他們把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相融合的優秀教學能力,同時她也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鼓勵教師們求真務實、守正創新。

最后,溫建平院長作了總結發言。她對廖華英教授帶來的精彩點評和講座表示感謝,對五位教師在《理解當代中國》多語種教材融入課堂教學的探索也表示肯定。她認為,本次經驗分享會對今后學院師生的教與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相信在座教師都獲益匪淺、深受啟發。她鼓勵學院教師以本次經驗分享會為契機,積極投身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改革,從教學素材中深度挖掘思政要素,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讓思政要素入腦入心,提高育人效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撰稿:羅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