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S考試開發者之一、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語言教育與測評研究中心(CLEAR)主任蔡雨陽教授主筆撰寫的理論框架性論文A Dynamic Language Ability System Framework for Diagnosing EMI Students’ Readi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中文譯名:《動態語言能力系統框架——全英文教學下的英語能力診斷測試》),6月11日由國際著名學術出版機構Routledge正式出版。該文收錄于專題編著《Rethinking EMI—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from Chinese-Speaking Regions)第八章。該文針對EMI背景下的語言能力診斷測試提出 “動態語言能力系統(Dynamic Language Ability System, DLAS)” 理論框架。DLAS框架由空間與時間兩個子系統構成,其中,空間子系統分析了語言能力的三個核心組成要素(即語言能力、學科知識、策略思維能力)以及核心要素與核心要素之間、核心要素與環境要素之間的交互關系,而時間子系統闡述了各類交互機制的動態發展特征。
DLAS框架以系統思維為視角,拓展了傳統語言能力構念,指出語言能力發展過程的七個主要特征,強調語言能力發展的融合屬性和動態屬性。針對這些特征,該論文還提出了五種效度標準來檢測動態語言能力測評項目質量:成分效度、互動效度、漸進效度、過渡效度、和兩極效度。

本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首先,DLAS框架有助于科學診斷EMI教學環境下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優化語言教學課程設置、教學實踐與教師培訓機制,提升教學效率,從而更好更快地達成教學目標。其次,本文在理論與教學實踐方面具有前瞻性,為未來的語言教育與測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將語言能力理論朝著更科學、更完備的方向推進,特別是推動對學習進程的測評。
在我國“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外語學科建設正面臨諸多挑戰。蔡雨陽教授提出的動態語言能力系統理論框架,可為“新外語”學科外語能力測評項目的開發提供理論框架,為“新外語”學科建設與教學評價提供科學的標準參考,有助于強化外語測試項目質量,助推學科交叉融合與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外語教育領域的諸多問題,如外語教學應如何高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如何合理設計語言測試,外語與專業學科(如醫學)應如何做到有機結合等,長久困擾著外語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閱讀本文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啟發與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