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的“堅持交流互鑒、開放包容”的指導原則,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的“堅持交流互鑒、開放包容”的指導原則,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國際視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國際商務外語學院開設了全校通識課《文化書旅》。5月19日晚,《文化書旅》第二講在松江校區信息樓532舉行。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英語研究會副會長史志康教授應邀做以“幸福”為主題的第二講導讀專家。國際商務外語學院副院長王玉副教授出席并隆重介紹了史教授。胡璇博士為本次主講教師。學院80余名師生到場聆聽了本次課程。

在專家導讀環節,史志康教授為學生推薦的書目是《<論語>翻譯與闡釋》和
《征服幸福》(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在史教授的著作《〈論語〉翻譯與闡述》中,他嘗試用西方人更熟悉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培根等眾多先哲的思想,為中國傳統文化圣人孔子的思想做注,打通中國先哲思想進入西方國家的道路。他還向在場師生介紹了目前正在撰寫的《〈道德經〉翻譯與闡述》,引發師生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極大興趣。Bertrand Russell(英國哲學家、數學家伯特蘭?羅素)的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則以最平實的語言和最淺顯的比喻,說明了一個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被奉為幸福生活的指南。史教授從孔子的《論語》和羅素的《征服幸福》出發,從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相似性入手,講授《論語》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和智慧以及《征服幸福》中體現的西方文化和哲理,解讀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幸福觀。
史教授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對“幸福”的內涵和外延做出了精彩的詮釋。他對《論語》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飯疏食, 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等話語做了全面闡釋,對《征服幸福》中與之對應的“人為什么會感到不幸福(What Makes People Unhappy)”、“拜倫式的不幸(Byronic Unhappiness)”、“競爭(Competition)”、“疲勞(Fatigue)”、“嫉妒(Envy)”、“熱情(Zest)”等章節內容進行了詳盡解讀。史教授指出,四大欲望(占有欲、競爭欲、虛榮心、權利欲)驅使人們不斷地追求新的目標。而過于自我專注是阻礙幸福的大敵。人必須開闊視野,胸懷世界,學會超脫自我。若我們在生活中多學習孔子的智慧、多思考羅素的建議,不斷地培養寬闊的胸襟、廣泛的興趣、友善的生活態度,我們就能逐漸獲得幸福。在胡璇老師的引導下,在場師生對幸福觀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學生們表示史教授的導讀使得他們對幸福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對如何與他人相處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最后的贈書環節,所有參與誦讀和回答問題的學生都領到了史教授親筆簽名的贈書。

作為國際商務外語學院新文科系列課程思政第一期課程,《文化書旅》通過中外文學文化互鑒視角,以關鍵詞為線索帶領學生品味鑒讀中外經典佳作及時代名篇;并以背景故事、專家導讀、學生誦讀、師生研討等方式傳遞文字背后的價值,實現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
專家簡介:
史志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常務副校長,中國英語研究會副會長。現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國文學分會副會長及上海外文學會常務副會長。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臨時雇員,參與并負責包括上海世博會申辦報告、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綱要在內的多項國家重大政治項目英語稿主譯及定稿人。發表論文六十余篇,出版英譯漢作品十余部,專著三部,大型辭書兩部,并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曾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霍英東教育基金優秀青年教師獎”等全國獎項。
撰稿:羅欽志
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國際視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國際商務外語學院開設了全校通識課《文化書旅》。5月19日晚,《文化書旅》第二講在松江校區信息樓532舉行。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英語研究會副會長史志康教授應邀做以“幸福”為主題的第二講導讀專家。國際商務外語學院副院長王玉副教授出席并隆重介紹了史教授。胡璇博士為本次主講教師。學院80余名師生到場聆聽了本次課程。

在專家導讀環節,史志康教授為學生推薦的書目是《<論語>翻譯與闡釋》和
《征服幸福》(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在史教授的著作《〈論語〉翻譯與闡述》中,他嘗試用西方人更熟悉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培根等眾多先哲的思想,為中國傳統文化圣人孔子的思想做注,打通中國先哲思想進入西方國家的道路。他還向在場師生介紹了目前正在撰寫的《〈道德經〉翻譯與闡述》,引發師生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極大興趣。Bertrand Russell(英國哲學家、數學家伯特蘭?羅素)的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則以最平實的語言和最淺顯的比喻,說明了一個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被奉為幸福生活的指南。史教授從孔子的《論語》和羅素的《征服幸福》出發,從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相似性入手,講授《論語》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和智慧以及《征服幸福》中體現的西方文化和哲理,解讀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幸福觀。
史教授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對“幸福”的內涵和外延做出了精彩的詮釋。他對《論語》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飯疏食, 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等話語做了全面闡釋,對《征服幸福》中與之對應的“人為什么會感到不幸福(What Makes People Unhappy)”、“拜倫式的不幸(Byronic Unhappiness)”、“競爭(Competition)”、“疲勞(Fatigue)”、“嫉妒(Envy)”、“熱情(Zest)”等章節內容進行了詳盡解讀。史教授指出,四大欲望(占有欲、競爭欲、虛榮心、權利欲)驅使人們不斷地追求新的目標。而過于自我專注是阻礙幸福的大敵。人必須開闊視野,胸懷世界,學會超脫自我。若我們在生活中多學習孔子的智慧、多思考羅素的建議,不斷地培養寬闊的胸襟、廣泛的興趣、友善的生活態度,我們就能逐漸獲得幸福。在胡璇老師的引導下,在場師生對幸福觀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學生們表示史教授的導讀使得他們對幸福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對如何與他人相處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最后的贈書環節,所有參與誦讀和回答問題的學生都領到了史教授親筆簽名的贈書。

作為國際商務外語學院新文科系列課程思政第一期課程,《文化書旅》通過中外文學文化互鑒視角,以關鍵詞為線索帶領學生品味鑒讀中外經典佳作及時代名篇;并以背景故事、專家導讀、學生誦讀、師生研討等方式傳遞文字背后的價值,實現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
專家簡介:
史志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常務副校長,中國英語研究會副會長。現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國文學分會副會長及上海外文學會常務副會長。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臨時雇員,參與并負責包括上海世博會申辦報告、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綱要在內的多項國家重大政治項目英語稿主譯及定稿人。發表論文六十余篇,出版英譯漢作品十余部,專著三部,大型辭書兩部,并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曾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霍英東教育基金優秀青年教師獎”等全國獎項。
撰稿:羅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