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文件精神,探索課程育人、專業育人途徑,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改革,充分發揮研究生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2020年12月18日,外語學院在信息樓311室舉辦首屆研究生博雅講壇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匯報會。匯報會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邀請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教授為全院導師和研究生任課教師做了“建設有溫度有智慧的課程思政”的報告。第二個環節由5名研究生任課教師分享了融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的做法和心得體會,顧曉英教授做了點評。交流會由學院楊翠萍副院長主持,溫建平院長致辭,副院長王玉、單建國出席,共計50余名教師參加了本次匯報會。

在專家報告環節,顧曉英教授結合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自查指標體系,首先介紹了上海大學近年來思政課教學改革取得的成績,其次重點介紹了她所領銜的、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通識選修課——從“大國方略”到“時代音畫”等系列課程創新思路及做法。這些系列課程用“立德樹人”的主線貫穿全課程,采用“項鏈模式”進行教學,每個專題由2名及以上教師主講。這種匯多學科專家于一堂、聚多年研究精華于一課的團隊授課方式,使課程的各個部分既相對獨立,又有機地銜接在一起,形成了教書育人的集成效應,開啟了“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的教學創新模式。

講座中,顧曉英教授還闡釋了課程思政的內涵、理念、框架和基本原則,指出“課程思政”重在“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在國家發展和個人前途的交匯點上思考人生”,強調專業課教師要增強思政意識,準確把握不同性質的課程特點,在知識傳授中注重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注重知識含量。最后,顧教授總結了自己對課程思政的三點體會,一是做活,也就是創新;二是不要為做而做,也就是要靠內驅力去做課程思政;三是課程思政目標是育人,這是對教育本質的一種回歸。
顧曉英教授長期堅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第一線,并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她的教學熱情與創新精神受到了我院老師的贊揚。在交流會上,老師們積極發言,與顧教授共同探討課程思政改革與創新過程中的疑難與困惑。本次講座加深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對于推進我院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改革,促進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工作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據悉,顧曉英現任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顧曉英工作室”主持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創新中國”課程負責人;主編《大國方略課程直擊》等多部專著;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寶鋼優秀教師、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思政工作者、上海市最美思政課教師、上海大學校長獎等多項成果及榮譽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