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我校語言教育與測評研究中心(CLEAR)隆重舉辦2020年第二次學術會議,主題為“教育技術與語言學習”。本次會議包含六場學術報告,由師生同臺分享研究成果。校內外教師、學者、研究生共50余人參會。國際商務外語學院溫建平院長、楊翠萍副院長應邀出席,蔡雨陽教授主持會議。
會議伊始,語言教育與測評研究中心(CLEAR)主任蔡雨陽教授在開場發言中指出,舉辦學術會議的目的是加強學校、老師、學生之間的溝通,并希望借此使研究生同學得到更多參與學術會議的機會,鼓勵大家主動地參與學術交流,培養學術思維。

國際商務外語學院院長溫建平教授受邀致辭。溫院長對蔡雨陽教授籌辦主持CLEAR系列學術表示感謝,CLEAR中心作為一個向師生開放的學術交流平臺,將有助于培養濃厚的學術氛圍,為研究生教育教學增添無限活力。溫院長預祝此次會議能取得圓滿成功,并希望以后能多舉辦系列會議。
第一場報告中,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澳門大學教育學博士吳成剛老師同師生們分享了自己的實證研究:通過使用ERP(事件相關電位技術)和掩蔽啟動范式方法,觀察情緒負載詞(例如break up, birthday)和情緒標簽詞(例如sad, happy)對23名中英雙語使用者情緒感知的刺激情況,研究結果為,情緒標簽詞,尤其是負面情緒詞更容易影響實驗者的情緒刺激更快影響更大。吳博士指出,語言和情緒感知的聯系有益于二語教學實踐,可以通過控制不同類型的情緒詞的輸入,來優化二語詞匯學習效率。吳博士的研究結合了神經學與語言學,引起了師生們濃厚的好奇與研究興趣。

第二場報告中,我院吳朋教授和蔡雨陽教授通過對PISA考試的量化分析,驗證了基于TPACK理論提出的假設,即教師使用ICT(信息通訊技術)的模式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不同的影響。兩位老師的研究結果表明,教師的interactive ICT use 比functional ICT use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此外,研究還發現ICT教學培訓對于教師使用ICT教學均有積極影響,與教師年齡、性別及教學經驗基本無關。

第三場報告我院青年教師張羅銘博士分為師生們介紹了中國青少年在網絡超語(translanguage)行為中的自我認同。張羅銘博士利用微信平臺,跟蹤收集了高中生朋友圈的語言圖片及其他形式的表達。通過數據分析,張博士發現,相比在現實生活中比較羞于使用英語表達,中國青少年在網絡環境中有更高的表達欲望和更好語言創造性,中國青少年在網絡環境下有更高的自我身份認同。此外,研究對二語教學也帶來啟發:可以將信息技術應用于二語學習和教學當中,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這與吳朋教授和蔡雨陽教授的研究也十分契合。

第四場報告由我院雷春林副教授分享了以微信作為平臺對低水平學生詞匯學習影響的研究—21名大一學生在一學期內在朋友圈打卡分享了新習得的詞匯并造句,實驗發現,社交網絡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的外語學習,但由于成長性思維,面子問題等因素,不同學生使用微信學習詞匯的效果不盡相同。雷老師的研究為教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引起參會老師們的激烈討論。

第五場報告由2019級語言學班研究生宋凱月分享。基于人工批改作文存在任務量大、評分較主觀等問題,她的研究使用了文本自動分析系統Coh-metrix的語言特征指標,在語言復雜性的分類法的指導下,構建了結構方程模型來預測學生學術論文寫作的人工評分。她向師生詳細地展示了語言復雜度概念分類和具體的模型圖。她對統計工具的熟練掌握和對數據的深刻分析得到了老師們的紛紛贊揚。

最后一位報告人為2018級語言學研究生張鞠敏。針對我國目前對翻譯策略使用沒有一套完整的體系的現狀,張鞠敏同學結合導師溫建平教授在多年翻譯教學實戰中得出的經驗,在自我調節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自我調節學習范式下多層次翻譯策略量表開發與驗證。她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與驗證性因子分析分析收集到的問卷數據檢驗了量表因子結構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穩定性。量表的成功開發和驗證與溫教授多年的翻譯實踐經驗、學生張鞠敏對樣本數據的嚴謹處理息息相關。師生們對張鞠敏同學精準熟悉的數據處理和理論掌握一致贊揚。雷春林老師對張鞠敏同學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議。兩位研究生的精彩匯報為在座的學生們樹立了優秀的學習榜樣。

報告結束后,溫建平院長致辭。她高度評價了本次學術會議,強調學術氛圍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并對20級研究生給予厚望,希望有更多同學參與到學術活動當中來。溫院長表示,文科專業的教師及研究生們在學術研究上要拓寬格局,積極進行團隊合作,以加快學術研究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