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9日是第15個中國旅游日,也恰逢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為分析和展望旅游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凝聚發展共識,深入推進學習教育,會展與傳播學院特發起師生熱議征集活動。圍繞過去一年旅游業的發展和學院事業發展,結合自身經歷與思考,分享觀點、感悟或建議。全院師生積極參與,共話旅游業和學院美好未來!
建議將“美麗中國”(A Beautiful China,ABC)作為中國國際旅游宣傳新口號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一年多來,旅游業取得了許多創新成果,其中逐步擴大來華旅游免簽國家數量,來華入境游客數量再創歷史新高,成為最亮眼的旅游高質量發展新成就之一。
為進一步擴大中國旅游在全球客源市場的影響力,發揮旅游業在新時代的“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的作用,將美麗中國(A Beautiful China, ABC)確立為中國國際旅游宣傳口號恰逢其時。首先,美麗中國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五大維度之一,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模式。其次,口號朗朗上口,對標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突顯了中國的全球責任擔當。第三,便于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進行國際傳播。例如針對發達國家客源市場,可突出生態治理轉型案例,展示中國環境治理能力;針對發展中國家市場,可推廣ABC減貧旅游模式,分享可持續發展經驗;聚焦細分市場,可推出“ABC-上海”、“ABC-北京”等細分主題,組合拆分靈活方便。
會展與傳播學院近年來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深化產教融合,加強多專業協同,持續推進國際化,在培養新時代文旅會展傳播人才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學院將始終保持團結奮進的良好勢頭,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新的更大的力量。
會展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 田紀鵬
堅持特色發展,更好服務國家和地方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業具有“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五大功能,這一論斷為我們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文旅、會展和新聞傳播都大有可為。在過去一年里,會展與傳播學院的中心工作積極響應上述五大功能定位,在建立多專業融合發展、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有文旅和會展特色的國際傳播團隊,以及面向國家戰略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開展有組織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十五五”時期,學院將面向旅游強國建設、進博會等國家戰略和上海的商旅文體展聯動發展城市戰略,堅持跨學科融合、創新驅動、特色引領,為學校“十五五”發展規劃目標的實現作出特色貢獻,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設培養專才、建言獻策。
會展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王春雷
以美好傳播助力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第15個中國旅游日的主題是“錦繡山河,美好旅程”,這既是對中國旅游資源的高度凝練,也是對旅游業未來發展的愿景:在保護生態與文化的前提下,通過創新服務與普惠政策,讓旅游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助力經濟轉型與國際形象提升。作為新聞與傳播系專業教師和教工黨支部書記,從新聞與傳播的專業視角,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傳播技術的發展為文旅融合的深化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
首先,新媒體賦能旅游敘事正在重塑旅游傳播生態。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通過短視頻、直播、虛擬現實(VR)等技術,以 “種草經濟”的形式打造沉浸式內容激發用戶旅游興趣,推動“網紅打卡地”成為新消費場景。
其次,各類文旅IP的傳播價值日益凸顯。從故宮文創到“淄博燒烤”現象,文旅IP通過符號化傳播形成情感共鳴,借助IP構建中的文化認同與符號消費邏輯,助力地方挖掘獨特文化基因。
再次,旅游景觀與文化景點也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一帶一路”背景下,旅游業日益成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通過紀錄片(如《航拍中國》)、地方融媒體中心開展的海外社交媒體運營等方式,向全球傳遞中國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多維形象,但在實際運作中,需警惕文化誤讀與刻板印象風險。
當然,我們也應當注意到旅游業在當下的傳播體系中面臨的挑戰。首先就是景區過度營銷帶來的信任危機。部分景區虛假宣傳、濾鏡過度的“照騙”現象引發輿論反噬,損害行業公信力。其次就是當前輿情管理與應對的復雜性。比如旅游危機事件(如宰客、安全事故)在社交媒體中易被放大,形成地域污名化,因此需建立“輿情預警-快速響應-形象修復”的傳播機制,強化地方政府、企業與公眾的對話能力。再次是數字鴻溝下的旅游信息傳播失衡問題。老年群體、偏遠地區在智慧旅游服務(如在線預約、電子導覽)中面臨技術壁壘,應如何推動“適老化”“普惠化”傳播策略,促進旅游公共服務均等化,應當引起關注。
對此,可以從跨學科交叉融合的視角,開展專業課程和科研共建。如構建“傳播+旅游”產學研體系,開設旅游目的地傳播課程,研究目的地品牌傳播、危機公關、文化遺產數字化等課題,培養兼具傳播技能與文旅行業洞察的復合型人才。新聞學專業也可以聯合旅游管理專業開設“文旅品牌策劃”“旅游輿情案例分析”等課程,通過模擬項目(如為地方景區設計新媒體傳播方案)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此外,也可以通過搭建資源共享平臺,整合旅游消費數據、社交媒體輿情數據、文化遺產數字資源,組建跨專業教學科研團隊,開展旅游傳播相關的量化研究與內容分析。
會展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新聞與傳播系教工黨支部書記 葉青青
聚焦旅游發展新態勢,共繪學院奮進新藍圖
在第 15 個中國旅游日與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的特殊時刻,作為旅游管理系教工黨支部書記,回顧過去一年旅游業的風云變幻與學院事業的蓬勃發展,內心感慨萬千,諸多思考與感悟涌上心頭。
過去一年,國內旅游發展迅速。在這一背景下,學院的事業發展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旅游管理系作為學院的重要專業之一,始終緊跟行業發展趨勢,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努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我們積極與旅游企業開展合作,建立了多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同時,我們注重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參加行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然而,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學院的發展仍面臨著一些挑戰。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對人才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專業建設,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旅游專業人才。同時,在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方面,我們還需要加大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為學院的發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作為旅游管理系教工黨支部書記,我深感責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投身到學院的事業發展中。我們將進一步加強黨建工作與教學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以黨建引領教學科研,以教學科研促進黨建發展。我們將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規劃指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我們將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加強與旅游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和人才培養工作,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展望未來,我對旅游業的發展充滿信心。隨著國家對旅游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旅游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學院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我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昂揚的斗志,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努力推動學院事業再上新臺階。讓我們攜手共進,聚焦旅游發展新態勢,共繪學院奮進新藍圖,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會展與傳播學院旅游管理系教工黨支部書記 王雪輝
關于推進AI賦能學院旅游學科專業發展創新的幾點提議
當前,有關AI賦能教育問題的討論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引起熱議,而學校層面也先行啟動,開展了AI賦能學科發展、科學研究以及教育教學創新的一些工作布局與實踐探索。面對這一新的發展形勢與趨勢,如何立足學院發展以及旅游學科與專業特色,推動AI賦能工作,可以作為學院在未來新一輪發展中的一個突破點。結合目前學院實際與旅游學科專業特點,學院要促進AI賦能工作,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重點方面展開:
一是除了落實學校層面的一些相關課程建設等工作,從學院整體層面,可以嘗試探索將AI賦能作為促進學院旅游、會展、新聞傳播等幾個學科專業融合的重要技術驅動要素,即在尋求AI賦能學院發展過程中,促進旅游、會展、新聞等幾個專業的進一步融合,但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研討;
二是可以強化AI賦能旅游以及會展與新聞傳播等主題研究,培育相關主題科研項目,AI對于旅游、會展、新聞等專業中具有廣闊的實踐應用前景,因此,在科研層面可以聚焦該主題,有組織的培育相關研究項目;
三是可以在全校層面先行探索并制定本科、研究生等學位論文使用AI的規范與標準,關于學位論文中對AI技術的使用,在中德合作會展專業中已經得到過討論與關注,并專門出臺了一些相關要求,建議學院以這些為基礎,在全校先行制定學院關于學位論文使用AI的規范與要求。
會展與傳播學院會展經濟與管理系教工黨支部書記 蔡萌
旅游新業態呼喚旅游新人才
過去一年,中國旅游業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引領下,以“建設旅游強國”為目標,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隨著科技賦能與文旅融合的深化,旅游業展現出強勁韌性:智慧景區建設優化了游客體驗,虛擬現實技術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紅色旅游、生態研學等主題線路持續升溫,成為傳承文化、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過去一年,學生在參與紅色旅游項目時,通過沉浸式講解讓歷史“可觸摸”,教師帶隊調研鄉村文旅時,見證了“非遺+旅游”如何激活地方經濟。這些經歷印證了旅游業作為民生產業、幸福產業的社會價值。
然而,挑戰與機遇并存。當前旅游業仍面臨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產業結構依賴門票經濟等問題。部分景區管理粗放,未能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深度體驗產品;而“特種兵式旅游”等新興模式雖帶來流量,卻也暴露了配套設施不足的短板。對此,我認為,一是推動“旅游+”跨界融合,如結合AI技術開發個性化線路,利用大數據優化客流管理;二是強化人才培養,培育既懂文化傳承又擅數字運營的復合型人才,為行業注入創新活力。
展望未來,旅游業需緊抓消費升級與政策紅利,以“萬行皆可融”的思維開拓新賽道。從低空經濟到銀發康養,從國際文旅交流到鄉村微度假,多元場景亟待探索。學院師生應凝聚智慧,為繪就“詩與遠方”新圖景貢獻學術力量與實踐方案。
會展與傳播學院學術碩士研究生黨支部書記 楊昕鈺
聚焦旅游發展,共筑學院新篇
在第15 個中國旅游日之際,回望過去一年旅游業的發展歷程,感慨萬千。同時,作為會展與傳播學院的一員,我對學院事業的發展也有著深刻的感悟。
一、過去一年旅游業發展之我見
過去一年,旅游業在疫情后的復蘇浪潮中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與蓬勃的活力,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國內旅游市場迎來大規模反彈。壓抑已久的出游需求集中釋放,各地景區人頭攢動,熱門旅游城市 “一房難求”“一票難求”。文旅融合成為亮點,文化體驗類旅游項目備受青睞,如博物館游、非遺研學游等,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領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鄉村旅游持續升溫,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許多鄉村民宿預訂火爆,特色農產品銷售一空,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然而,旅游業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景區在短時間內游客量激增,服務設施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導致游客體驗不佳,如停車場不足、餐飲服務跟不上、景區標識不清等。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依然存在,缺乏創新和個性化,難以滿足日益多樣化的游客需求。此外,旅游市場監管難度加大,個別不良商家宰客、欺詐等行為時有發生,影響了旅游市場的整體形象。
二、學院事業發展感悟
在學院層面,過去一年學院緊密圍繞旅游業發展需求,不斷優化教育教學。課程設置緊跟行業趨勢,增加了文旅融合、數字營銷等相關課程,讓我們所學知識與行業實際需求緊密結合。師資隊伍建設也取得顯著成效,邀請了多位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為我們帶來前沿的行業理念和實踐經驗,提升了我們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
同時,學院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與實踐教學活動。與多家知名旅游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實習機會。在實習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確了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通過參與實際項目,如旅游策劃、活動執行等,我們不僅積累了實踐經驗,還鍛煉了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
三、建議與展望
對于旅游業的未來發展,建議進一步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景區交通、住宿、餐飲等配套設施的投入,提升景區承載能力和服務質量。同時,鼓勵旅游企業加大創新力度,開發更多個性化、特色化的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游客群體的需求。
在旅游市場監管方面,應加強執法力度,建立健全旅游市場誠信體系,對違規行為進行嚴厲處罰,保障游客的合法權益。此外,加強旅游人才培養也是關鍵。旅游行業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包括導游、酒店管理、旅游規劃等方面。高校和職業院校應進一步優化旅游專業課程設置,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旅游人才。
對于學院未來發展,建議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拓展更多與知名旅游企業、文化機構的合作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同時,加強與國際旅游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升學院的國際化水平。
在教學方面,可以加大對實踐教學的投入,建設更多模擬旅游企業、智慧旅游實驗室等實踐教學平臺,讓學生在校園內就能接觸到行業前沿技術和設備。此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旅游策劃、營銷等比賽和項目,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將來進入旅游行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過去一年旅游業和學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緊跟行業發展趨勢,不斷創新和提升,為旅游業的繁榮和學院事業的壯大貢獻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學院的引領下,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會展與傳播學院將在旅游教育領域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為旅游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助力旅游業邁向新的高度。
會展與傳播學院專業碩士研究生黨支部宣傳委員兼任紀檢委員 羅君佩
投身文旅業,展現新作為
今年是第 15 個中國旅游日,也恰逢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際。在過去一年中,旅游業加速復蘇,在麗江古城、沙溪古鎮游覽時,我留意到過度商業化導致古鎮千篇一律,特色逐漸喪失,而這正是國內古鎮發展的共性難題。作為會展與傳播學院的學生,我在專業學習中真切感受到行業轉型的底層邏輯。古鎮景區應結合數字化手段,完善智慧旅游系統,將為游客帶來全新的文旅體驗。學院近年在課程優化與實踐教學中持續革新,使我認識到旅游背后所蘊含的心理學邏輯,明白了游客的需求與偏好對于旅游產品設計的重要性。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更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戰經驗,讓我在實踐中鍛煉了專業技能。我會利用好學院提供的廣闊實踐平臺,提升專業能力與創新思維,在未來的文旅行業中,能夠發揮所長,為行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會展與傳播學院旅游管理24級退伍士兵班 許明杰
文旅融合帶來新機遇
去年,我參與了松江—金安休閑旅游推介會。在活動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旅游業不僅是經濟產業,更是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松江和金安兩地旅游資源豐富,但大眾對金安這片地方的認知度較低,對兩地的旅游資源并不熟悉,這反映出其在旅游宣傳和資源整合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今,文旅融合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地區旅游要“走出去”,需要更多地進行推介和推廣。
此次活動如同打開了一扇觀察行業的窗口,讓我清晰看到旅游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國家對文旅產業的政策扶持為行業注入強勁動力,但在區域競爭白熱化的市場環境下,唯有以差異化發展為核心,深化文旅融合與跨區域協同,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我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持續關注行業趨勢,積極投身實踐探索,期待未來能為構建更具活力的文旅生態圈貢獻專業力量。
會展與傳播學院旅游管理22級本科生 孫天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