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19日,“鳳凰涅槃,萬山蝶變”資源枯竭城的轉型與社會創新調研小組成員謝以清、唐雨陽、何其威前往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朱砂古鎮,重點考察了萬山汞礦工業遺產博物館,深入探究了當地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以及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發展路徑。


調研背景:
聚焦資源型城市轉型
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在我國眾多城市發展進程中,資源型城市因資源枯竭而面臨轉型困境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萬山作為中國著名的汞礦產地,曾因汞礦開采而輝煌,也因資源枯竭而遭遇發展瓶頸。其轉型發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萬山汞礦工業遺產作為當地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保護與利用是萬山轉型的關鍵一環。因此,調研小組將考察焦點聚焦于此,希望通過實地考察,梳理萬山的發展脈絡,總結其轉型經驗。
調研小組計劃以萬山汞礦工業遺產博物館及朱砂古鎮為核心考察對象,系統探究萬山特區的發展歷程:追溯汞礦開采從起步、鼎盛到衰落的歷史軌跡,調研驅動萬山實現復興的旅游業發展現狀,剖析萬山特區復興模式中兼具的特殊性與普適性,最終總結形成可推廣的資源型城市轉型經驗。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實地考察:
解碼工業遺產保護
激活城市發展新動能

調研小組重點探訪了萬山汞礦工業遺產博物館。萬山汞礦工業遺產博物館位于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是中國現存開采時間最早、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汞礦工業遺址。這里曾是貴州汞礦數萬職工及家屬工作生活的地方,如今已成為展示汞礦歷史文化、傳承工業精神的重要窗口。
博物館內陳列著豐富的歷史文物、圖片和影像資料,記錄了萬山汞礦的開采歷史、工業成就及轉型發展的歷程。從古老的采礦工具到先進的冶煉設備,從珍貴的朱砂礦石到精美的工藝品,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汞礦工人的辛勤與智慧,見證著萬山汞礦的輝煌與滄桑。這座由原貴州汞礦礦部辦公樓改造的博物館,保留著蘇式建筑的沉穩氣派。青磚外墻爬滿藤蔓,寬大的石階訴說著往昔的輝煌。步入序廳,萬山汞礦全景沙盤模型瞬間將人拉回那個熱火朝天的生產年代。礦井、選廠、運輸線清晰可見,仿佛能聽到機器轟鳴。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館內序廳的萬山汞礦全景沙盤模型,直觀呈現了當年的生產場景;機械文物展廳里,環宇車床、臥式升降臺銑床等設備整齊排列,1958年生產的顎式破碎機尤為引人注目;“千年丹夢”展廳中,重達158公斤的天然朱砂晶體“朱砂王”散發著獨特光芒,展板系統梳理了萬山與朱砂相伴的四千年歷史;采礦技術的演進“紅色丹都”的特殊貢獻、“轉型之路”的重生歷程以及“時光對話”中老一輩的奉獻精神,都通過豐富的展品和資料得以展現。

值得關注的是,萬山地區的生態修復成果顯著。曾經裸露的礦山披上綠裝,森林覆蓋率從2001年的17%提升至47%。水井口生態公園里,清澈溪流環繞著廢棄礦渣堆,人工濕地系統有效凈化水質。這種“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帶”轉變,成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生動樣本。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走出博物館,陽光灑在朱砂古鎮的青石板路上。這座曾創造“連續5年產量世界第一”奇跡的工業重鎮,如今以全新的姿態續寫著傳奇。那些銹跡斑駁的機器、蜿蜒曲折的礦道,不再是被遺忘的工業遺跡,而是承載著奮斗記憶的時代豐碑。調研小組還走訪了朱砂古鎮的“那個年代”一條街,體驗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生活氛圍,隨后參觀了朱砂大觀園,深入了解了朱砂文化的歷史底蘊與產業發展現狀。在與景區管理人員和銷售人員的交流中,小組進一步掌握了景區的發展歷程、運營模式及營收情況。

成員感悟:
傳承工業文化基因
擘畫城市發展新藍圖

這次考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工業遺產的重要性和保護的緊迫性。萬山汞礦工業遺產博物館不僅展示了汞礦的歷史和文化,更傳承了汞礦工人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那些銹跡斑斑的機器、蜿蜒曲折的礦道,不再是被遺忘的工業遺跡,而是承載著奮斗記憶的時代豐碑。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帶”的轉變,從工業遺產到文旅資源的轉化,萬山的成功轉型為其他資源枯竭城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團隊將以此為契機,加強對工業遺產的研究與保護,為傳承和弘揚工業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也期待更多人關注工業遺產,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文化財富。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