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為挖掘當地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及技藝,探索IP商業化路徑,2025年7月5日至9日,在團隊指導老師張瑞娟、史楠的帶領下,“黔韻新生——數字化賦能貴州少數民族非遺活化與鄉村振興踐行者”項目團隊師生代表赴貴州省凱里市、黎平縣等地開展實地調研。本次實踐活動聚焦少數民族鄉村振興目標,旨在推動文化傳承創新與產業提質升級,助力黔東南民族地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社會治理效能提升。


走訪多地非遺陣地 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在凱里市委宣傳部文產辦劉睿主任的帶領下,團隊師生先后深入當地文化產業園、非遺博物館、代表性非遺企業、非遺集市及少數民族村寨等地,領略黔東南非遺文化的多元魅力。走訪過程中,師生們近距離接觸苗族銀飾、刺繡、蠟染等傳統技藝,通過參觀展館、生產車間和創意工作室,觀看并體驗當地民俗文化活動,詳細了解了非遺文化特色、現代化生產流程、創新設計理念以及市場推廣模式等內容。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2025年3月赴肇興考察調研的足跡,7月8日,團隊走進黎平縣肇興侗寨,系統考察侗族文化歷史、傳統建筑風貌及蠟染技藝保護現狀,深刻領會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時代意義。調研期間,團隊實地考察了鼓樓、吊腳樓等侗族傳統建筑,通過解析榫卯結構與文化功能,系統梳理建筑營造技藝的發展脈絡,并與當地蠟染傳承人深入交流,詳細了解靛藍種植、染色技藝的當代保護舉措及“非遺+旅游”模式對傳統工藝的活化路徑。現場聆聽的侗族大歌以多聲部無指揮的天籟之音生動詮釋了侗族敬畏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讓師生深切感悟到非遺文化蘊含的千年精神內核。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此次跨區域調研全面梳理了非遺技藝傳承脈絡、核心工藝特征及現代化轉化路徑,為非遺保護與創新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深度對話政企人士 共探非遺活化新路徑

此次調研中,團隊師生與初色東方創始人、貴州省工藝美術大師靳秀麗等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師生們圍繞非遺保護傳承機制建設、產業現代化轉型及產品營銷策略等核心問題積極提問,并與政企代表重點探討了如何從理論層面構建非遺保護體系、非遺產業如何適應現代化發展、產品如何營銷展開等問題。雙方還就非遺推廣計劃交換意見,計劃通過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等方式,助力非遺文化走出黔東南、走進校園。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在繡里淘非遺集市的調研中,師生們與攤主面對面交流,詳細記錄了非遺產品的制作周期、工藝難點、價格構成及銷售渠道等關鍵信息。為精準把握市場需求,團隊成員還積極參與線上直播帶貨活動,通過實時互動收集到消費者對蠟染服飾、銀飾文創等產品的設計偏好,以及當地居民對非遺產業扶持政策的期待,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一手數據支撐。


結語

未來,項目團隊將以本次調研成果為基礎,進一步推動非遺文化與現代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傳統技藝傳承創新,助力非遺產品提質升級,著力為黔東南民族地區培養兼具文化底蘊與商業思維的復合型人才,持續為非遺振興與鄉村振興貢獻高校智慧與創新動能。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