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非遺瑰寶,解碼昆曲基因。昆曲被譽為“百戲之祖”,其婉轉的水磨腔承載著中華美學精髓。為助力當代昆曲通過品牌化重構重塑文化形象,實現從“文化遺產”到“文化資產”的華麗轉身,我們的“水磨新生”社會實踐小隊來到了昆曲文化的發源地——江蘇昆山。在為期九天的暑期實踐中,我們深入昆山,走訪了多個昆曲文化博物館與劇院,深刻領略了昆曲文化的獨特魅力,旨在解碼昆曲的美學基因、傳播邏輯與市場潛力,探索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破圈”路徑。

01. 文脈探尋


1、亭林園昆曲博物館:通過豐富展品和詳細解說,了解了昆曲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藝術特色。
2、昆曲文化中心:參訪昆劇院,與當地演出團工作者深入交流,探討了昆曲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現狀。

3、中國昆曲博物館:觀摩精彩的昆曲表演,演員們精湛的技藝和細膩的水磨腔讓人仿若穿越回了古代。
4、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欣賞昆曲元素文創產品,研究了昆曲在當代社會中的商業化路徑,了解到昆曲文化正在通過各種創新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

02. 價值研究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在昆曲文化中心,我們了解到昆曲不僅在藝術上有著極高的價值,在商業化方面也有著廣闊的前景。
當前,昆曲文化正通過與地方政府及文旅企業的深度合作,以嶄新形式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文化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我們進一步研究了昆曲在當代社會中的商業化路徑。據博物館負責人介紹,如今昆曲文化正通過數字化展陳、沉浸式互動體驗等現代化手段煥發新生。同時,圍繞昆曲IP孵化、小劇場駐演、跨界品牌聯名以及文創產品開發等多元化路徑,昆曲文化的傳播邊界不斷拓展,其藝術價值與市場潛力正得到雙重釋放。

03.成員感想分享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通過這次昆曲調研之行,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昆曲文化的魅力。在場館觀摩的過程中,我們仿佛真切地觸摸到了昆曲深厚的歷史底蘊:演員身著華服登臺,水袖翻飛間,水磨腔婉轉悠揚,觀眾沉溺其中,體會著昆曲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獨特魅力。昆曲的商業化前景昆曲不僅僅是舞臺上的表演,更是一種鮮活的生活方式的延續。展館內,精美的古戲臺使昆曲引人注目,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每一處細節都訴說著昆曲的輝煌。在文物展區,我們被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吸引,看了介紹,這些曾經為昆曲所用,指尖輕輕拂過玻璃展柜,能感受到當年戲臺上的璀璨星光。仿佛穿越時空,當代的人們看到了數百年前戲臺上昆曲演出時萬人空巷的熱鬧場景?!?/span>

“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是一座戲曲藝術的寶庫,它匯聚了全國348個劇種的精華。在遍走廳,沿著時間的脈絡,從古老的劇種一一讀到現代戲曲,清晰地看到戲曲的發展演變。專題廳里,各劇種的特色樂器、道具琳瑯滿目,領略到不同地域戲曲的獨特風采;在長廊上,帶上耳機,便瞬間“置身”于不同劇作的演出現場,這種沉浸式體驗,更覺得戲曲以戲曲由作為“百戲之祖”對眾多劇種的深遠影響,也看到了中國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與豐富多彩。各劇種相互交融,共同發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戲曲文化景觀。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們不僅深入了解了昆曲文化的歷史與現狀,也對其未來發展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我們相信,昆曲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也將為昆曲文化的傳承、傳播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04. 實踐小結


在本次實踐中,團隊以青年視角深入探尋昆曲文化的品牌密碼,我們深刻認識到,昆曲不僅是中華傳統藝術的瑰寶,更是一個亟待深度開發的文化大IP。其傳承發展需要在堅守文化基因的基礎上,積極擁抱商業融合與數字化傳播,通過滿足當代大眾的體驗與消費需求來實現藝術價值的現代轉化。
從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的數字化展陳,到文創產品的創新開發;從跨界品牌聯名的商業嘗試,到小劇場駐演的沉浸體驗,我們見證了昆曲正在以多元方式煥發新生。希望通過這次實踐,能夠讓更多年輕人發現昆曲“潮”的一面,為傳統文化傳承注入新思路。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愿成為昆曲文化傳播的點點微光,也期待“水磨調”能在當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讓這一古老藝術真正實現“新生”,持續傳遞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