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 “西部急救能力提升工程” 號召,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學生團隊發起中西部兒童急救教育行動項目。團隊成員深入甘肅鄉村、走進上海社區、連線西藏課堂,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急救知識普及活動,提升中西部鄉村兒童及其家庭的急救意識與技能水平,探索急救教育在鄉村地區的常態化路徑,為鄉村振興筑牢健康基石。
中期調研階段(7月2日至7月30日)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一)甘肅實地調研與交流
團隊深入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上車村與石洞鎮豆家莊村,開展為期5天的實地調研。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現場演示等方式,全面了解村民對兒童急救知識掌握現狀,與什川鎮衛生院、石洞鎮衛生院醫護人員深入座談,了解當地醫療資源、體系建設困境及急救培訓需求。
(二)西藏線上急救知識講座
團隊面向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第二初級中學的64名同學,開展了一場線上急救知識講座。主講人王甜甜通過PPT講解、視頻演示、實時互動問答等形式,重點教授了海姆立克急救法(成人與嬰兒)和心肺復蘇術(CPR)。
(三)上海社區線下急救宣講
團隊將甘肅調研的基層經驗帶回上海,在徐匯區徐家匯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愛心暑托班開展線下急救宣講。針對兒童特點,設計趣味課程:通過動畫視頻引入,圖文PPT講解(海姆立克法、心肺復蘇、燙傷處理),孩子們在指導下使用訓練背心練習海姆立克法,使用專業按壓儀練習胸外按壓。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調研結果
多數村民對兒童急救知識有基礎認知,但接受過系統專業培訓、能深入掌握急救技能的比例較低。尤其在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法等關鍵技能上,村民普遍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同時發現,村民的急救知識主要來源于網絡媒體,雖有理論層面的初步了解,但在實操技能方面存在明顯短板,亟需通過專業培訓提升實際應用能力。
衛生院醫護人員強烈反映人才短缺是核心困境,現有項目難以留住大學生醫護人才扎根基層。設備不足、時間緊也是急救培訓的重大挑戰。
西藏和上海暑托班兒童對院前急救培訓講座興趣濃厚,通過系統授課和實操對海姆立克法和心肺復蘇有了全新認識,許多同學表達了強烈的學以致用愿望,希望能夠提升自救和他救的能力。
建議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需加大鄉村兒童急救教育的普及力度。具體可通過定期開展急救技能培訓課程、向村民發放通俗易懂的急救手冊等方式,幫助大家系統掌握實用急救技能,切實提升自救互救能力。當急救知識融入鄉村日常,讓人人懂急救、會急救,才能為鄉村筑牢安全防線,更有力地守護村民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還需創新機制,不斷吸引并留住專業人才扎根基層,為兒童安全和鄉村健康提供穩固后盾。
同時針對西藏等偏遠地區,需錄制實操教學視頻、開展線上答疑專場、聯合當地學校定期組織線下復訓、開發藏語版急救動畫等資源,使技能成為孩子們的“護身符”。在日常生活中,團隊將持續開展此類活動,與更多社區、學校、醫療機構合作,擴大急救教育的覆蓋面。
實踐感想

倪可彧:填補急救空白,筑牢鄉村健康基石
參與“情系鄉村,守護生命——中西部兒童急救教育行動”計劃,深入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下車村等村落,開展鄉村衛生所滿意度調研及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教學,是一次直面鄉村健康現實的社會實踐。
村民們熱情淳樸的風氣令人印象深刻。入戶訪談時,一位老奶奶熱情地拿出一盤西瓜給我們解暑,這份樸實的善意是鄉村溫情的縮影。盡管存在語言差異,溝通在耐心與簡單輔助下得以完成。
調研顯示,得于國家政策與持續投入,鄉村基礎醫療條件確有明顯提升:衛生所設施改善,新農合保障作用顯著。然而,一個關鍵短板不容忽視:面對村里以老人和兒童為主的人口結構,急救知識普及近乎空白。無論是訪談還是實操教學,發現村民普遍缺乏應對突發狀況(如心臟驟停、氣道梗阻)的基本意識和技能。依賴“找醫生”是普遍反應,但地理距離讓這種依賴在緊急時刻充滿風險。村衛生所雖在但,其在院前緊急處置中的作用有限。
這深刻揭示了本次實踐的核心價值:在鄉村醫療水平提升的大背景下,普及急救知識是完善基層健康服務體系、提升社區自救互救能力的關鍵環節。它并非錦上添花,而是關乎能否在“黃金時間”內守護脆弱群體生命安全的基礎能力建設。
皋蘭之行,將理論付諸行動。它清晰地表明,建設健康鄉村,硬件是基礎,而賦予村民最前端的應急響應能力,則是織密安全網、鞏固發展成果不可或缺的一環。每一次急救技能的傳遞,都是向“人人懂急救,急救為人人”目標邁出的堅實一步。這不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對生命尊嚴的切實保障,是助力鄉村行穩致遠的基礎性行動。

張祖鳴:
2025年7月,我有幸參與了“情系鄉村,守護生命——中西部兒童急救教育行動”暑期社會實踐。本次活動中,我們來到了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步入鄉村開展急救宣傳與調研。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分別走訪了皋蘭縣什川鎮上車村與石洞鎮豆家莊村。由于青壯年人口外流,在入戶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當地村民以老年人和婦女兒童為主,且急救知識較為薄弱。我們通過走訪村民,開展了心肺復蘇培訓和醫療狀況訪談,了解到當地的基礎醫療服務相對健全,簡單的常見病可至村鎮衛生院就醫解決,與此同時,當地衛生院每年都會定期為村民組織免費體檢,可見村民的基本健康需求得到了充足保障;然而對于棘手的慢性病、疑難雜癥、重大疾病等仍需要至縣城或市區醫院就醫,不過隨著當地交通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如今村民前往縣級或市級醫療機構就醫也較為便利。
得益于當地村民的熱情好客與淳樸性格。在開展心肺復蘇與海姆利克急救宣傳時,村民們都樂于耐心聽講,使我們的實踐活動開展順利。然而,蘭州的氣候特點與豪爽方言卻給我形成了不小的挑戰。長期生活在氣候相對濕潤的長三角地區,第一次踏上黃土高原,初來乍到的我感到些許不適,好在氣溫宜人,我很快適應了這里的氣候環境,這也為我后續的走訪調研打下了一定的心理建設。走訪期間,我們首先對話了幾位兒童與青少年,此時尚未產生溝通障礙,然而當我們走訪第二戶人家時,發現與當地中老年人溝通時需要尤其仔細聆聽對方,同時結合語境來理解對方的話語。在走訪了多戶人家后,我們逐漸對當地村民的口音有了一定理解,急救知識宣傳的開展也更為順利,這也使我對此次調研活動產生了更多的信心與榮譽感。
總而言之,此次急救教育行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使我深刻認識急救知識普及的重要性,也為我注入了更多的責任感與前進動力,我們將篤信不息,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助力我國鄉村振興事業更進一步。

王進:
參加“情系鄉村,守護生命”心肺復蘇與哈姆立克急救法宣傳活動,讓我對“守護”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鄉村,醫療資源相對薄弱,一場突發意外可能因錯過黃金救援時間而釀成悲劇。當我們帶著模型和現場的教學走進村落,我們才真正發現村民們對醫療知識的缺乏,村民們懵懂疑惑的表情讓我明白這場宣傳不是簡單的技能傳授,而是在為鄉村編織一張隱形的“生命安全網”。
活動剛開始時,不少村民是帶著遲疑的。一位正在給孫子喂飯的大娘笑著擺手:“我們莊稼人身體結實,哪用得上這些‘城里學問’?”這樣的想法并非個例——在很多鄉村,急救“似乎是遙遠的詞匯”,大家更習慣“扛一扛”“等醫生來”。
大家從最初的緊張生疏,到后來能準確按壓胸部、規范做人工呼吸,再到熟練演示哈姆立克法的手勢,每一個進步都藏著對生命的敬畏。村民們紛紛上手進行練習,其中不乏不過十歲的孩子們,我清晰記得一個小男孩說說:“多練幾遍,以后不怕妹妹出事。”這種樸實的認真,讓我看到鄉村蘊藏的堅韌與溫暖——他們或許不善表達,卻在用行動守護著彼此。離開時,急救所的醫生們紛紛向我們表達感謝時我忽然懂得,所謂情系鄉村,不只是把知識帶過去,更是把對生命的珍視種進每個人心里。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讓更多人掌握這些“救命技能”,讓鄉村的每一個生命都能被溫柔守護。這場活動落幕了,但守護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石雪琦:
車窗外的風景從高樓漸變成連綿的黃土坡,當“皋縣”的路牌映入眼簾時,我們這支由大學生組成的急救科普團隊,心里既有期待也藏著忐忑。短短幾日的下鄉實踐,原以為是我們向鄉親們輸出知識,到頭來卻發現,這場在田間地頭、農家院落開展的急救課,更像一堂讓我們讀懂土地與人心的成長課。
入戶閑談間,方言里的關切與急救要點慢慢交織,村子里的人們大多沒有遇到過急救的經歷、這種幸運讓他們常年來放松了警惕,隊員們不放松,不氣餒,認真交流,耐心科普,懵懂的小朋友興奮地宣告自己又掌握了本領,花甲的老人看到和自己女兒差不多大小的我們帶著如此積極的勁頭,也想要對這海姆立克一探究竟,一切的一切如同黃河水漫過岸邊的土壤,自然而深入。
午后的鄉鎮衛生院,藥香與專業探討碰撞。在鄉鎮醫生的眼里,我們是積極推廣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在我們看來,他們才是真正能給村民關鍵時候帶來希望的天使,鄉鎮醫生數量,醫療設備更迭,定時定點的公益體檢,他們向我們表達了自己的期許,我們也更想要將村民的愿望帶給能夠幫助他們的人。像三泡臺里的茶與花,在交流中沉淀,滾燙的開水注入,茶花翻飛,靜候茶香四溢。
次日我們來到居委會定點科普,年輕的村民認為這是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紛紛涌上前來學習,在我們隊員的指導下進行模擬,引得越來越多的村民前來,老人的專注、孩童的踴躍,讓知識傳遞有了溫度。就像老蘭州的集市,熱鬧里藏著真切的接納,反饋如黃河岸邊的風,帶著淳樸的暖意。
風貌與行動交織,黃河的流動見證著知識的傳遞,就像岸邊的草木,在日常的風里,悄悄生長出更堅韌的生命力。

沈小傲:
“救”在身邊,始于心,踐于行。每一次深入基層的實踐,都是對我們初心的叩問與對生命守護信念的加固,在此,我首先要將最深沉的謝意獻給皋蘭縣衛健局、什川鎮衛生院、石洞鎮衛生院以及豆家莊村衛生院。正是你們無私的場地協調與熱忱的居民動員,為我們打開了通往鄉村健康脈搏的通道,同樣,更要感謝那些以開放胸懷接納我們的鄉親們,你們的信任與包容,如同初春的暖陽,是我們前行路上最珍貴的慰籍與動力。
本次調研,我們主要訪談了什川鎮衛生院和石洞鎮豆家莊村衛生院,分別在什川鎮上車村走訪了22戶并講解急救常識、在豆家莊村衛生院向60余位居民進行系統急救培訓與心肺復蘇全流程體驗,我們在這場活動中受益頗多,對鄉鎮人口、醫療情況以及當地急救知識傳播情況有了明確掌握,什川鎮衛生院采取村醫直聯的方式提供便民醫療,石洞鎮衛生所及以下鄉衛生院采取家庭醫生的方式提高就診效率,
其次我們也收集到一些鄉鎮衛生院所面臨的問題和需要的幫助。例如,衛生院統一反映鄉鎮醫療服務缺乏人才或人才駐留時間較短:居民對急救事識了解不充分等。我們通過入戶走訪和衛生院前急救演練的方式向居民講解簡易急救措施,向居民尤其老人小孩普及了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共引導百余位居民體驗急救器械并指導急救正確動作流程,活動得到衛生院和居民的良好反饋。
告別皋蘭,心中滿載感恩與更深的體悟。每一次真誠的感謝,都化作我們肩頭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深知。點亮鄉村急救的小火苗,非一人之力、一夕之功。我們承諾,將盡已所能,感召更多志同道合者投身這片沃土,將我們的所學、所感、所行化作涓涓細流、匯入推動鄉鎮醫療與院前急救發展的時代洪流,讓急救知識不再遙不可及,讓守護生命的技能在每一寸鄉土生根發芽,這是我們不變的初心,更是我們矢志不渝的使命。
這場跨越中西部、連接城鄉的“情系鄉村,守護生命”之旅,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與社會實踐。從甘肅村民遞來的西瓜傳遞的淳樸善意,到西藏學生屏幕后閃爍的求知眼神,再到上海孩子們練習按壓時的專注臉龐,每一次互動都讓團隊真切感受到鄉村文化、社會需求及偏遠地區急救教育期盼。未來團隊將持續開展此類活動,與更多社區、學校、醫療機構合作,擴大急救教育的覆蓋面,以專業守護生命,助力和諧社會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