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軌道

前言

地鐵作為上海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僅縮短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衍生了一個個城市繁華中心,更逐漸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
響應國家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我們嘗試探討軌道交通在構建上海“五個中心”建設中的作用,分析上海軌道交通網絡的現有規劃和未來擴展計劃并給出建議;并探究軌道交通中綠色能源應用與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對上海建設生態之城和科技創新之城的影響;最后,再基于現有路線,評估新線路對城內聯系與城郊聯系的作用和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實現區域與區域之間的高效聯系。
不論是從交通規劃角度、市民角度、城市軟實力角度,還是追求“便捷性”或“軟實力”,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建設人民的城市應從人民的需求出發。
團隊成員介紹

隊長、副隊長:方屹寒,苗嘉
組員:劉桐羽,李俊龍,王子均,李曼,林悅寧,劉蓉蓉,杜禹恒,李思睿
研究意義

1. 提高軌道交通網絡的通達性和便捷性,滿足城市擴展和人口增長的需求,加快推進“五個中心”上海發展的總體定位。
2. 減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推動軌道交通向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共建上海生態之城。
3. 提升居民,游客的出行體驗和服務滿意度,實現票務系統的智能化和自動化,加強上海國際化都市的建設和對人才的吸引力。
4. 優化上海城市結構,推動“一主、兩軸、四翼”的形成,提升主城區功能能級,加快推進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建設,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區。
實地考察


上海地鐵博物館
上海地鐵博物館以地鐵發展歷史、地鐵功能、地鐵文化,地鐵安全、世界地鐵等幾大板塊,細述上海地鐵的故事。
步入序廳,首先看到的是震撼的180度寬屏環幕影片。

在寬敞明亮的展廳中,參觀者可以逐一翻閱那些已經泛黃的地鐵建設史料,這些文件記錄了地鐵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刻。繼續前行,眼前出現了從國外引進的地鐵列車模擬駕駛室,讓參觀者有機會親身體驗地鐵駕駛員的操作環境。
而展廳的最深處,一段精心打造的縮小版地鐵隧道,通過逼真的場景還原,展示了盾構機在地質條件極為復雜的上海地區,如何一步步掘進,鑄就了這座城市的地鐵網絡,就像在豆腐上雕刻出堅固的長城,彰顯了地鐵建設者的智慧和勇氣。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作為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不僅成為了人民廣場地區的新旅游熱點,更是在都市旅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這座展示館以其獨特的主題“城市、人、環境、發展”為展示核心,不僅展現了上海城市規劃與建設的輝煌成就,更是市民和游客了解上海城市發展脈絡,感受城市變遷的重要窗口。

展示館的布局設計融合了專業性、知識性、趣味性與藝術性,通過豐富的展覽內容和互動體驗,讓參觀者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激發對城市規劃與建設的興趣。館內不僅設有詳細的歷史展覽,展示上海從舊城改造到現代化大都市的演變歷程,還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如多媒體互動、虛擬現實等,生動地呈現上海城市規劃的前瞻性和創新性。
展示館的多功能性,使其成為連接城市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不僅為上海市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也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上海城市魅力的窗口。

研究結果
通過對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上海地鐵博物館等的實地考察,以及線上數據分析和問卷調查等方法,我們發現上海地鐵建設符合上海城市規劃,連接了市區和郊區,方便人民出行,實現區域之間高效聯系。同時,它減少了私家車出行,發展綠色能源應用與自動化,推動上海建設生態之城和科技創新之城。
回看上海地鐵建設歷程,從最開始的有軌電車71路,到第一條地鐵1號線,再到今日完備的地下和地上軌交網絡,無不令上海老一輩人感慨萬千。截至今日,上海地鐵線路總數已達20條,總里程達到831公里,在運營里程、列車數量、全自動駕駛規模擁有了三個“世界第一”。
未來,上海還將繼續建設市域鐵路,相對于城市軌道交通,它速度更快、運量更大、站間距更大、輻射范圍也更廣;相較于國鐵干線,它的運營模式更加公交化、更加靈活、開行密度也更高。類似11號線這樣往返于郊區與市區的地鐵線,由于本身線路長且站點設置多,乘坐的時間就相對較長。地鐵實現了郊區與市區之間軌道交通從無到有的突破,接下來就是要讓速度加快、通勤更便捷。

除此之外,市域鐵路是上海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所規劃的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該鐵路的建成將顯著增強示范區內各城鎮間的交通互聯互通,促進示范區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緊密聯系,并形成以上海主城區、青浦新城為中心,輻射至浙江嘉善、江蘇吳江等周邊地區的快速交通網絡。
再配合上海“五個新城”的建設進程中,吳俊指出,市域鐵路的加速推進對于加強新城與近滬樞紐節點之間的便捷聯系至關重要。同時,這一舉措也符合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理念,市域鐵路的關鍵樞紐節點通常設置在城市開發邊界之內,從而為“五個新城”等關鍵發展區域提供了強有力的交通支持,助力這些地區的成長與發展。
上海的軌道交通仍需不斷完善。
我們認為:
一,要堅持人民城市的建設理念,把更好地滿足人民對交通出行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目標,著力解決公共交通死角、孤島及特殊人群的出行服務需要。
二,要走地下交通資源集約節約發展之路。對于上海而言,無論是地上還是地下,空間開發建設密度都已經很高,一些地區甚至接近極限,要想規劃出新交通路線已非常困難,因此要像繡花一樣地做好地鐵規劃,使寶貴的空間資源發揮出更大的效應。
三,要進一步提升地鐵空間的文化功能,通過空間更新和美學賦能,使城市的面子和里子一樣好看,把上海地鐵建成展示城市軟實力、活力和魅力的長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