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一帶一路”倡議與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十周年,國家與上海密集出臺《關于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進一步提升能級的若干政策措施》與《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深化拓展特殊經濟功能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上海如何在新發展階段加快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進程,我校高運勝與閆海洲等教授在《文匯報》《解放日報》等主流媒體發表理論文章,為上海逐步從商品要素流動開放向包括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在內的更深層次、更寬領域和更大力度的制度型開放轉變建言獻策。
7月16日,高運勝教授還在《文匯報》發表《全球價值鏈重構下上海如何吸引跨國公司投資》文章,針對國際發展環境日益嚴峻背景下,上海積極引導、有效發揮跨國公司投資提出三點建議:第一,關注多邊與區域投資便利化議題,發揮上海“試驗田”功能;第二,加快雙循環全球資源配置,加強上海核心節點城市作用;第三,推動新模式與新業態發展,提升上海總部經濟能級。

8月22日,閆海洲教授在《解放日報》刊發《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提升能級》文章,基于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功能內涵、服務功能、連通機制和區域梯度發展高級化的特征,建議自貿試驗區制度開放經驗擴大至“一核兩帶”,提升上海自貿試驗區和虹橋商務區及不同開發區之間的聯動,加快長三角整體開放水平,并發揮進口博覽會溢出效應,推動開放向縱深發展,突出樞紐特色,打通制度差異,填補“創新洼地”。文章觀點引起各界的重視,8月25日,上海市社聯公眾號轉載了該篇文章。

8月29日,高運勝教授在《解放日報》理論版頭條發表《打造高水平開放“動力源”》文章,圍繞臨港新片區成立四周年以來取得各項成就,以及作為特殊經濟功能區面臨一些痛點與堵點,要不斷豐富和拓展特殊經濟功能區的實踐內容,提出更好優化營商環境、發揮特殊經濟功能、推進服務貿易創新和強化區域聯動協同四方面建議,進一步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制展開壓力測試,將臨港新片區建設成為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

以上媒體文章凝聚我校長期深耕制度型開放領域研究,服務國家與上海發展戰略,為早日將上海建設成為全球資源配置的功能高地與發揮雙循環戰略鏈接的重要核心節點城市提供咨政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