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數學)博士,理論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入選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984年7月福建師范大學數學系畢業后應征入伍服役于武警部隊;1990年底退役留學日本,先后在日本國立埼玉大學數學系,慶應大學經濟學部,國立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等學習、研究與工作;2002年歸國任職于廈門大學經濟系,2004年至2006年主持經濟系工作;2019年6月調入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增長與發展,注重跨學科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科基金項目、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數十項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課題。相關學術論文發表于《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中國工業經濟》、《財貿經濟》、《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經濟學動態》與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三田學會雜志》(日本慶應大學經濟學季刊)等國內外專業期刊。科研成果多次獲得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中國科協期刊優秀論文獎與廈門大學田紹武交叉研究獎一等獎等。此外,曾任福建省經濟學會副會長暨秘書長,獲評全國社科聯優秀社會組織工作者。 主要論著: 邵宜航,《數理經濟學精要——經濟理論的最優化數學解析》(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汪小芹、邵宜航,《我們是否比父輩過得更好:中國代際收入向上流動研究》,《世界經濟》,2021年第3期; 劉雅南、邵宜航,《嵌入性視角下的國家治理與基于創新的經濟發展》,《財經智庫》,2020年第6期; 郭小年、邵宜航,《行政審批改革與企業生產率分布演變》,《財貿經濟》,2019年第10期; 邵宜航,《社會分層、社會流動與經濟增長——兼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貴州省黨校學報》2018第6期; 邵宜航、張朝陽、劉雅南、劉霞輝,《社會分層結構與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經濟研究》,2018第5期; 邵宜航、徐菁,《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演變》,《經濟學動態》,2017第12期; 邵宜航、徐菁,《高等教育擴張的增長效應:人力資本提升還是信號干擾》,《財貿經濟》,2017第11期; 邵宜航、李澤揚,《空間集聚、企業動態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制造業的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17第2期; 邵宜航、張朝陽,《關系社會資本和代際職業流動》,《經濟學動態》,2016第6期; 劉雅南、邵宜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的社會結構與經濟增長》,《東南學術》,2016第4期; 邵宜航、汪宇娟、劉雅南,《勞動力流動和收入差距演變——城市的視角》,《經濟學家》2016第1期; 邵宜航、劉仕保、張朝陽,《創新差異下金融發展模式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管理世界》,2015第11期; 劉雅南、邵宜航,《區域差距與兩級政府公共教育分擔的博弈分析》,《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5第2期; 劉雅南、邵宜航,《城市興衰演變的經濟學分析》,《經濟學家》,2014第1期; 課題組(邵宜航執筆),《雙重維度下文化發展的經濟學探討——兼論借力財政杠桿加速福建文化發展》,《東南學術》,2014第3期; 鄭雪、邵宜航,《中國城市經濟增長動力研究——增長與發展統一視角下的經驗分析》,《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第2期; 邵宜航、劉雅南,《探尋結構性視角下的經濟增長動力》,《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0.29; 邵宜航、步曉寧、張天華,《資源配置扭曲與中國工業全要素生產率》,《中國工業經濟》,2013第12期; 劉雅南、邵宜航,《增長與發展視角下的中國深度城市化——基于文獻的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13第4期; 劉雅南、邵宜航,《中國戶籍制度下的城市化與結構轉變》,《經濟學動態》,2013第1期; 黃燕萍、邵宜航,《經濟增長主動力的國際比較》,《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第3期; 邵宜航、劉雅南,《從經濟學再到政治經濟學:理解包容性增長》,《經濟學家》,2011第10期; 邵宜航、劉雅南,《政府激勵與增長方式轉變:信息不對稱的視角》,《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11第4期; 邵宜航、劉雅南、張琦,《存在收入差異的社會保障制度選擇——基于一個內生增長世代交替模型》,《經濟學(季刊)》,2010第4期(第9卷); 劉雅南、山口伸晴、邵宜航,《中日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比較研究》,《亞太經濟》,2010第3期; 劉雅南、邵宜航,《政府競爭與區域經濟差異》,《經濟學(季刊)》,2009第4期(第8卷); 劉雅南、邵宜航,《結構轉變與經濟增長中的技術進步與技術選擇》,《東南學術》,2009第4期; 邵宜航、洪樹林,《人口流動下跨區污染的兩級政府政策分析》,《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8第1期; 邵宜航、劉雅南,《二元經濟的結構轉變與增長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第10期; 洪樹林、邵宜航,《世代交替模型中的環境政策分析》,《南方經濟》,2006第4期; 邵宜航、劉雅南,《要素流動、生產效率與地區差距——基于含人力資本增長模型的理論探討》,《經濟學動態》,2005第12期; 邵宜航,《經濟增長與宏觀政策選擇——基于含人力資本增長模型的動態優化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第10期; Shao Yi-Hang, “On the Optimal Taxation in a Growth Model of the Mixed Econom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 Vol.7, Issue 4, 669-679,2005. 邵宜航,《混合經濟的最優增長分析》,《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第1期; 邵宜航,《混合經濟增長模型中的最優財政政策》,《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第8期; 邵宜航,《關于貨幣經濟增長模型中的穩定狀態分析》(日文),《三田學會雜志》(日本慶應大學經濟學季刊)95卷第4期,2003。 經濟增長;數理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 |